邊境版《西方的沒落》:戰間期日本的東亞國際關係思想

 
 
主講人: 曾寶滿(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 陳禹仲(中研院人社中心助研究員)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時間: 2020 年 10 月 27 日(二)下午 2:30 至 下午 4:30
相關連結: https://www.rchss.sinica.edu.tw/news/news.php?Sn=2892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2會議室
【青年學人寫作與研習會】
邊境版《西方的沒落》:戰間期日本的東亞國際關係思想

風靡二戰期間日本知識界的「近代的超克」論,其思想淵源可上溯1930年代日本輿論界對以英美為中心的國際秩序之反動,以及對Martin Heidegger、Carl Schmitt等人思想資源之汲取。至1940年代初,日本國際法學與政治學的中堅學者又紛紛將目光放在E. H. Carr、Hans Morgenthau的國際政治論以及蘇聯的國際法學論述。上述情況,常讓人易於聯想戰間期日本的國際關係論述是一套仿效德、蘇的意識形態,而本身並無思想性的政治話術。然而,在中日戰爭的初始階段,日本左派知識份子曾試圖推動以「東亞協同體」論為變革契機的新體制。這些知識份子想要超克的不僅是英美的帝國主義,更包含了日本本身的帝國主義。為何這種帶有自省性的反帝國主義思想最終挫折?淪為官方編織「大東亞共榮圈」美夢的政治工具?戰間期日本在構想新的東亞國際秩序時所遭遇的思想原創性之難題,在日本政治思想史上又有著何種意義?本演講將探討戰間期日本的「東亞協同體」論奠基者的政治戰略與政治思想,並旁及「革新官僚」的東亞觀,為上述疑問提供解答的線索。

重點文本:https://reurl.cc/D6b8mQ
三木清,1938,〈東亜思想の根據〉,初刊於《改造》1938年12月号,現收錄於《三木清全集》,第十五卷,頁308-325。

* 毋須報名,請自由入座。
* 因應疫情,與會人士請配戴口罩
*【青年學人寫作與研習會】歡迎各界學人一起分享所讀、所思、所得,一同共學、共享、共進,歡迎來信prooimia@gmail.com

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