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在日本的「台灣系華僑」:訪談、史料挖掘等研究過程中探尋自我認同的歷程
|
摘要
戰後日本的“台灣系華僑”涵蓋了擁有多樣化背景的人群,包括旅日歌手翁倩玉與歐陽菲菲、作家陳舜臣以及棒球選手王貞治。他們的出生地雖各有不同,但皆與“中華民國”有所關聯。戦後的日本也是台灣人“反中華民國”活動的據點之一。台灣獨立運動家王育德否定中華民國體制,主張建立以“台灣”為名的國家。日治時期曾參與台灣文化協會的甘文芳,自1949年以後轉而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及日本在採取屬人主義國籍法之下,即使到現在,仍有部分1949年之前來自中國大陸的人及其出生於日本的後代子孫,仍然保有中華民國國籍。然而,對不同的人來說,“中華民國”的意涵各異,有人認為它已滅亡,有人視為“中國”,還有人將其視為“台灣”。 儘管如此,“中華民國”作為個人的國籍仍然存在至今。 報告者1990年生於神戶,父親1979年自台南赴日留學。童年時期,常和父母一同回臺南老家。報告者於2013年開始在橫濱中華街以及傳統僑團進行調查,最初是為了尋找與自己相似的在日“台灣”人,但隨著調查的深入,發現這裡的“台灣”與自己所知的並不相同。本報告旨在通過個人經驗,探討二戰後東亞去殖民化與冷戰結構下的“台灣系華僑”的複雜存在。
戰後日本的“台灣系華僑”涵蓋了擁有多樣化背景的人群,包括旅日歌手翁倩玉與歐陽菲菲、作家陳舜臣以及棒球選手王貞治。他們的出生地雖各有不同,但皆與“中華民國”有所關聯。戦後的日本也是台灣人“反中華民國”活動的據點之一。台灣獨立運動家王育德否定中華民國體制,主張建立以“台灣”為名的國家。日治時期曾參與台灣文化協會的甘文芳,自1949年以後轉而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及日本在採取屬人主義國籍法之下,即使到現在,仍有部分1949年之前來自中國大陸的人及其出生於日本的後代子孫,仍然保有中華民國國籍。然而,對不同的人來說,“中華民國”的意涵各異,有人認為它已滅亡,有人視為“中國”,還有人將其視為“台灣”。 儘管如此,“中華民國”作為個人的國籍仍然存在至今。 報告者1990年生於神戶,父親1979年自台南赴日留學。童年時期,常和父母一同回臺南老家。報告者於2013年開始在橫濱中華街以及傳統僑團進行調查,最初是為了尋找與自己相似的在日“台灣”人,但隨著調查的深入,發現這裡的“台灣”與自己所知的並不相同。本報告旨在通過個人經驗,探討二戰後東亞去殖民化與冷戰結構下的“台灣系華僑”的複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