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動態社會網絡
|
【聯絡人】張助理 02-2652-5115 / jerjen0825@gate.sinica.edu.tw
報名連結: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WqAw5ufo2wqAy1NL3-bMCfyFAWRF-EORdNKvywKuPV33hxA/viewform
報名連結: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WqAw5ufo2wqAy1NL3-bMCfyFAWRF-EORdNKvywKuPV33hxA/viewform
演講簡介:
長期以來,社會學家一直認為社會網絡是一個動態過程,近年,我們開始利用計算工具和大數據來描述這些動態並研究其影響。在這次演講,我將介紹我的兩項研究中,模型建構的案例。
第一項研究使用美國三所法學院的縱向網絡,探討同質性如何與遞移性相互影響,這一現象我們稱為「類別封閉性」。透過模型與研究結果,我們發現法學院學生在形成同質且封閉的三角結構時,往往基於性別、種族,以及是否有律師親屬;儘管這些封閉的三角結構一旦形成通常會持續存在,但仍有一些重要例外。我們的研究結果挑戰了現有「身分僅在二人關係中起作用」的觀點,證明了身分在「群體層面」也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在第二項研究中,我們利用社會感知數據與工作場所干預措施,研究健康食品購買行為在多大程度上,會從受干預群體外溢到與其有社交聯繫的非實驗參與者身上。來自實驗期間2900萬人次消費事件的數據顯示,非參與者若與更多受干預群體成員有社會連結,其在工作場所的食品購買行為更為健康,表明了社交網絡促成了群體層面的外溢效應。
這兩項研究都顯示,新的數據和方法不僅能推動社會網絡理論的進展,還能揭示改善群體健康與福祉的潛在解決方案。
講者簡介:
洪晨碩於2024年取得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社會學博士學位,現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聚焦於探討關係過程(如社會連結或社會資本)如何影響個體和群體的健康狀態,以及文化與網絡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分析導致不平等現象的群體間關係。他的研究涵蓋了多種數據類型,並用先進的統計與計算方法。他的論文獲得了美國社會學學會2023年「決策、社會網絡與社會」最佳研究生論文獎、數理社會學最佳研究生論文提名榮譽獎,以及 2022 年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INSNA)最佳研究生論文獎。他的研究成果發表於Social Science Research、Social Science & Medicine和Social Networks。
活動說明:本演講僅規劃現場參與,無線上參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