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治經濟學到帝國: 為何馬嘎爾尼需要在1792年不遠千里拜見乾隆皇帝?

 
 
主講人: 陳正國研究員兼副所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持人: 彭信坤(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
時間: 2024 年 12 月 10 日(二)下午 7:00 至 下午 8:30
相關連結: https://conference.iis.sinica.edu.tw/Activity/register.jsp?aID=1024&fbclid=IwY2xjawGySypleHRuA2FlbQIxMQABHXB39wyhIGvMAeMskxK5Jlg6BVBa0k7cIUDwF4IgfR1UMuTJVhDTQKlatg_aem_xr8Fg0atIvcwUaLla-qFfA
地點: 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2樓第1會議室
2024 中央研究院知識饗宴 - 胡適院長科普講座
「從政治經濟學到帝國: 為何馬嘎爾尼需要在1792年不遠千里拜見乾隆皇帝?」
From Political Economy to Empires: Why Did George Macartney Have to Travel Precariously Far to Visit Qianlong in 1792?

演講摘要:   
馬嘎爾尼 (George Macartney, 1737-1806) 出使中國 (1792-94) 是中英外交史上的一大事姻緣。「一事無成」的馬嘎爾尼返回英國後,中英外交關係日益惡化,直到鴉片戰爭爆發 (1840),此後中國國際地位更是一落千丈,最終開出李鴻章口中「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東亞乃至世界政治版圖為之丕變。許多史家將鴉片戰爭視為中國近代史的屈辱開端,而在這樣的歷史圖像中,馬嘎爾尼的使華,似乎就是這哀傷劇目的悲傷序曲。馬嘎爾尼使團成員約有六百人之譜,規模之大,為二十世紀之前中國歷史上之所儘見。但所謂外交,不過是內政之延伸或軍事之前哨,如果從當時大英帝國的政治發展與現實來考察,馬嘎爾尼使華真有那麼重要嗎?此一使團活動是必要的嗎?   本次演講,我們將馬嘎爾尼使華視為大英帝國的統治困境與發展矛盾的結果。為了更清楚此一事件的歷史意義,我們將從馬嘎爾尼使華前約兩百年前的重商主義說起,談英格蘭與蘇格蘭如何開始進行殖民與貿易,終於在十八世紀中葉成為全世界最強勢的海權帝國的過程。我們將借助亞當史密斯《國富論》中的知識與洞見,說明十八世紀海權帝國的成就與脆弱;透過長歷史的梳理,我們或許更能辨識,馬嘎爾尼使團如何清晰地將大西洋海帝國的光輝與陰影映照在南亞與東海之上,同時發現當代國際政治經濟的現況與兩百多年前的歷史之間或有似曾相識之感。

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