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初期嘉義太保水牛厝的水資源利用與地方社會之發展 (1940s–1960s)
|
【摘要】
水是聚落發展的重要資源,其多寡關乎農作物的生產與利用,並反映出聚落的生存模式,同時也影響地方社會之運作。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區域,水利具有的意義可能有所不同,而這些不同往往導致區域性的社會文化差異。本講以於嘉義太保水牛厝田野調查時採集到的1949年〈水鬮輪番簿〉為出發點,探討1940至1960年代該地水利設施與經濟型態、地方社會 (透過宗教信仰表現) 的連動關係。首先說明水牛厝自清代開發以來水資源的利用情形,並以當地信仰情形 (如村中廟宇興建) 為線索,討論地方家族與當地經濟發展。其次,敘述地主階層成立私人水利公司「泉德水利廠」的背景、過程與運作方式。泉德的成立解決了長期灌溉水不足的問題,讓原本的旱園轉變為兩期稻作的農村經濟型態;另一方面,地主階層掌控了水利資源,使其在面臨1950年代的土改政策時,不因土地流失而削減其領導力,甚至在村落共同利益之下,促進地方團結與認同,並逐漸形成以該地為中心的鄉鎮級地方派系。本講將結合歷史、史料與田野,試圖從水資源與水利廠組織運作的角度,探究水牛厝農村經濟與社會結構,並進一步分析水利資源與戰後地方政治派系形成的相互關係。
【備註】
1.本活動請於4/18(五)前填寫表單,恕不接受現場報名,報名成功者,將以email通知。如有任何問題,歡迎聯絡助理李孟霖(asithteh@gmail.com)。
2.本活動不提供線上直播,現場名額限50人。
3.本活動為本院環境教育項目之一,全程參加者可得2小時環境教育時數。領取方式說明:(1)將於報到現場發放時數證明,非中研院內人員無需簽名,但請至原服務單位完成登記手續。(2)院內人員請於「環境教育活動簽到單」簽名,時數將由台史所辦公室進行登記。
4.本活動提供午膳,請於報名表中選擇葷食或素食,亦可選擇不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