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民族,大歷史》:非西方學界的「本土轉向」與「人文干預」

 
 
主講人: 丹增金巴(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系副教授、本所訪問學人)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時間: 2025 年 04 月 28 日(一)上午 10:00 至 下午 12:00
相關連結: https://www.ioe.sinica.edu.tw/content/EventReg/content.aspx?&SiteID=530167135246736660&MenuID=530377762456441046&SSize=10&Fid=530167140052471255&View=1&MSID=1307346211235645252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新館三樓第三會議室
摘要
本講將探討亞洲及非西方學界在去殖民化與「本土化」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並聚焦於「本土轉向」與「人文干預」這兩大批判性與行動性策略。以中國藏邊及內亞社群為例,本講揭示長期被主流敘事忽視的地方歷史記憶,並分析這些邊緣社群在動盪變遷中的文化韌性。
 
透過三位本土知識分子的交織經歷——記錄祁連山遊牧歷史的裕固族作家鐵穆爾、致力於嘉絨藏文化傳承的藏學家贊拉·阿旺措成,以及作為少數在海外獲得終身教職的中國藏人之一,並專注於學術批判的講者本人——本講探討全球化與區域發展的非人化(dehumanizing)邏輯如何影響地方文化,並重新思考身處非西方的邊緣群體、學者及個體如何在歷史變局中守護知識與身份認同。
 
本講結合個人敘事與學術分析,探討地方知識、歷史記憶與精神傳統如何構成文化延續的核心力量,並挑戰威權主義與發展主義的霸權敘事。在全球化與現代化加速的背景下,講座不僅記錄邊緣社群的文化變遷,還提倡「人文干預」作為對「本土轉向」理論與實踐的雙向探索。這不僅是一場知識行動,更是對抗知識帝國主義與學術依附的努力,旨在為遭遇文化抹除的「眾小民族」發聲,並强调他們在重塑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大歷史」的關鍵作用,為全球知識生產的多樣性及非西方本土文化的延續提供新的視角。
 
聯絡人
許慈芳,02-2652-3324,alison1122@gate.sinica.edu.tw
 
 

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