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世儒學與社會」學術工作坊第一次討論會紀要
|
|
2024 年第一次「中國近世儒學與社會學術工作坊」於 3 月 9 日(六),在中研院近史所一樓會議室舉行,本次討論會發表 3 篇論文,計 14 人出席。
王矞慈博士發表〈異響與同奏:晚明思想界中多元競合的白沙形象與地域形塑〉一文,探討晚明思想家王畿 (1498-1583)、湛若水 (1466-1560) 與楊起元 (1547-1599) 對於「白沙形象」的多元詮釋,及不同論述展現的意義。報告人指出,王畿針貶白沙工夫論時,刻意呈現「主靜」的白沙形象,欲區隔陽明與白沙的關聯性,並批評當時專求「未發」的江右王門,以釐定師說宗旨。白沙門人湛若水則重整師門內部歧異,強調白沙學問近於宋儒,並以朱子的「敬」重塑白沙的靜坐論,確立明確的工夫規範。楊起元則聯繫羅汝芳 (1515-1588) 與粵東白沙學特色,強調心體日用平常、人人具在,並由太虛、虛體的論述,強化「萬物一體」的特質,重塑「白沙—近溪」與孔孟學說的連結。
與會學者指出,就標題來看,內文應討論「形象」與「地域」的問題。但全文偏重形象討論,並未針對地域形塑深論,標題的「地域」一詞宜再推敲。在形象方面,學界對於人物形象已有豐富討論,本文對於此類研究有何推進,以及在方法上是否與前輩學者不同,建議在前言加入說明。再者,討論形象的重點在於對研究對象有一整體的認識。唯目前文章中,呈現明代中晚期思想家對於白沙的論述與評價,未涉及形象塑造。另有學者提出:明中晚期白沙思想的影響力為何?應釐清陽明學說是否涉及白沙學的影響。文章的討論順序,可以按照時序及與白沙親疏,從湛若水談起。同時也建議報告人引用文獻,可更注意史料書寫的脈絡,如王畿論學書信背景等。最後,關於楊起元在地域影響力上是否足以代表粵東的學術社群,其及「白沙—近溪」的論述是否有影響力,也需更多論證。
周敘琪教授發表〈以家政抑女權:《清國家庭及學堂用家政學》所見日籍女教習的中國家政觀〉一文,分析日籍女教習服部繁子 (1870-?) 的女學立場,及其《清國家庭及學堂用家政學》的編輯理念與家政觀。報告人指出,《清國家庭及學堂用家政學》是服部繁子為中國量身定制的家政教科書。服部繁子隨丈夫居於北京,致力於中國女學校的籌劃和辦學。書中強調女子以治家為本分,並抑制女權,符合當時中國社會期待,但與部分改革派的女權論述相悖。此外,服部繁子受丈夫及下田歌子的女學思想影響,強調斟酌古今中外,反對全然西化的女學觀。她將這一理念貫徹於書中,從中國文化核心出發,說明主婦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並引入西方新知識,如衛生與生理的關係,以及外國的禮儀習慣。顯示時代變遷中,主婦在家務管理上的應變與進步。
與會學者提出關於家政與女權的問題。其一,當時女權範疇相當廣泛,對於家政與女權有多種不同的論述,有呼籲女性應走出家庭,認為家政阻礙女權發展;亦有認為恢復女權是教育的第一步,其中也包含家政教育。因此,建議報告人在前言定義女權,或闡明當時對於女權的多元論述,而《清國家庭及學堂用家政學》中的女權應置於什麼脈絡下理解。其二,在《清國家庭及學堂用家政學》撰作動機一節中,報告人著重服部宇之吉 (1867-1939) 在中國的活動,對於服部繁子的教育背景、人際網絡等描述較少。建議報告人對於繁子的家庭背景,以及她與秋瑾、吳芝瑛的交往有更多著墨。第三,文章標題以「日籍女教習」為研究範圍,但內容僅討論服部繁子及其著作,較難展現中日家政觀的差異,或可調整標題,以符合內容。最後,文章「問題意識」一節篇幅較長,閱讀時不夠流暢,宜更加精簡。
林勝彩教授發表〈張履祥著作在清代的刊刻與流傳〉一文,聚焦張履祥 (1611-1674) 著作,在清代各個時期的刊刻與流傳狀況。報告人指出,張履祥的著作雖多,但由於家境貧困未能整理。遺稿由弟子姚璉編校,但並未刊刻,主要以抄本形式流傳。康熙年間,范鯤刊印楊園遺著,後有張伯行的蘇州正誼堂刊本。但范氏刻本因曾靜案流傳不廣,正誼堂刻本也鮮有人知。乾隆時期,祝洤與雷鋐在楊園著作續刊過程中,發揮重要影響力。後來,朱芬和朱坤也分別刊行楊園著作,進一步推動張履祥學說的傳播。然而,太平天國之亂後,部分楊園著作難以覓得。直至同治年間,為推動楊園從祀孔廟,刊行現今所見最為完整的楊園著作《楊園先生全集》。
與會學者建議,內文增補楊園著作的流傳,使文章更為完整。在刊刻方面,若想強調理學書籍刊刻與學術風氣的關係,建議在明遺民、曾靜案,以及從祀孔廟等重要事件中加強論述。另建議,加強對於不同時期刊刻者的介紹,或討論驅使他們刊刻張履祥著作的力量或風氣為何。再者,文章主要討論張履祥理學書籍的刊刻,若能同時關注張履祥不同類型的著作,如農書等,是否會呈現不同的刊刻與流傳面貌。最後,張履祥著作各個版本之間的刪節與差異改動處為何?是否能進一步比較。關於四庫館臣張履祥的著作列入雜家,報告人似乎認為是一種貶低,但是否可能是基於著錄規則的分類而非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