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世儒學與社會」學術工作坊第二次討論會紀要
|
|
2024 年第二次「中國近世儒學與社會學術工作坊」於 4 月 20 日(六),以線上方式舉行,本次討論會發表 1 篇論文,計 15 人出席。
呂柏勳博士發表〈閭巷新事:明中葉吳中志怪的生活世相與日常衍異〉一文,探討明代弘治 (1488-1505) 到嘉靖 (1522-1566) 年間,吳中志怪筆記如何書寫市井生活的瑣事異聞,開展日常變怪的敘事策略。明中葉以來,志怪小說成為文人的談資,使得他們關注街談巷議的采風異史,社會各個階層的遇怪經歷,通過遇險而獲致神明救助的故事,記述人們對於日常衍異的恐懼。報告人指出下列影響這些現象的因素,包括明代「常異」觀念的轉變、士人關注日用起居,構成不重視情節發展的瑣語敘事、仿效史書〈五行志〉的書寫範式,將家孽、妖禍放入讖應災異系統等,並從國家、帝王層次降至家宅、個人的吉凶禍福,凸顯「家」的意義。
與會學者指出,全文論及的主題過多、資訊量過大,難以掌握文章的主軸,建議報告人重新檢視文章結構,刪減部分段落,凸顯文章的主要論點。同時也建議報告人重新梳理研究回顧,說明先行研究已討論及待探討的議題,藉以表明本文的主要貢獻,幫助讀者理解文章的研究取徑。另有學者建議,其一,報告人以明中葉的吳中志怪為研究對象,全文未能凸顯明代志怪及吳地的特殊性,建議進一步比較明中葉的志怪小說與前代的差異,強調吳中志怪的地域特色。其二,將志怪小說置於明代中葉社會經濟變動的脈絡下思考,並與明代社會史的研究對話,討論異物日常化與城市發展、商業出版的關係,凸顯志怪風潮與時代變動的連結。其三,針對文中提及明中葉志怪文學是從「帝國式的博物關懷」轉向「地方我域」書寫的論點,進行更深入的討論,顯示在文學與社會文化上的意義。在內容分析上,有學者指出,本文以祝允明 (1460-1526) 與陸粲 (1494-1551) 作為討論核心,但缺乏對二人生平經歷與思想背景的介紹,建議增補祝允明與陸粲的背景資料,分析二人撰寫志怪小說的動機與心態。最後,全文著重分析志怪小說的內容,建議比較明中葉不同文類中,常異書寫的手法與敘事策略,更可凸顯吳中志怪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