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最新消息
委員會簡介
明清研究通訊
學術活動
專題計畫
出版資訊
相關連結
學術活動
研討會
學人訪談錄
專題報導
演講活動
明清研究通訊目錄
位置:
首頁
>
學術活動
> 演講活動
演講活動
劉宇光教授演講「跨界的民族記憶:夢迴清末格魯派寺院教育網絡」紀要
本次「歐陽無畏先生系列講座」第五講由劉宇光教授擔任主講人。劉教授長期浸淫藏傳佛教哲學,並關注藏傳佛教的寺院教育,本次除了介紹格魯派的寺院教育議題外,更特別反思清末格魯派寺院的教育網絡在當代的傳承有何困境。 現今拉薩市政府會定期驅逐寺院內的非法僧人,但是僧人被驅趕後又會不斷地返回。為何非法僧人會不斷地返回?再者,為何會出現「非...
(觀看全文)
長谷川正人教授演講「清代中朝邊境的地理與朝鮮使節的認同意識」紀要
長谷川正人教授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早年於早稻田大學就讀政治學,碩士階段前往美國耶魯大學踏入明清史研究,專精中朝關係,同時又關注科學史與環境史,並曾於德國的 MPIWG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任職博士後研究員以及於 Einstein Center Chrono...
(觀看全文)
盧正恒博士演講「燕京圖書館藏《平定臺灣得勝圖進呈副本》初探」紀要
盧正恒博士本次演講以「燕京圖書館藏《平定臺灣得勝圖進呈副本》初探」為題,講述其在哈佛燕京圖書館爬梳資料時,查得較現知《平定臺灣得勝圖》各版本更早前由福康安奉命繪製、進呈的版本。比較兩者差異後發現,福康安本展現了在臺灣的邊疆觀察以及欲展現個人功勳的成分。相較於此,最終由皇帝認可、宮廷畫家繪製的版本則略去上述二者,僅呈現其帝國偉業的一面。...
(觀看全文)
廖肇亨教授演講「僧詩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從新出文獻談起」紀要
此次演講廖肇亨教授以清代新出佛教文獻為始,上溯宋、元、明三朝,在新出文獻基礎上可能的研究突破。廖教授提及江西師範大學李舜臣教授進行的僧人別集整理計畫,顯示清代新出佛教文獻的多元。就目前所見文獻,清代為僧詩的黃金時期,在數量、地域分佈、題材選擇多元以及僧詩選的大量出版,如《方外詩選》、《國朝禪林詩品》,都顯示清代禪林文藝的蓬勃發展。過往...
(觀看全文)
張寧教授演講「俱樂部與殖民:近代滬上的上海總會」紀要
張寧教授本次演講以〈俱樂部與殖民:近代滬上的上海總會〉為題,奠基於去年出版《異國事物的轉譯:近代上海的跑馬、跑狗與回力球賽》之研究,從運動型總會 (sports clubs) 轉而聚焦社交型總會 (social clubs);並爬梳總會如何以公民社會形式,提供休閒、認同與位階,組織起近代上海殖民社會中的外國人社群。有別於推動、轉譯英式...
(觀看全文)
吳啟訥教授演講「從「多元多體」到「多元一體」——族群政治型態的流變與中國歷史的近代轉型」紀要
吳啟訥教授的研究領域與專長為近代中國族群政治史和中共史。在研究過程中,吳教授注意到現代中國族群政治架構有傳統的淵源及慣性,而「長時段」的觀察,有助於解釋近代史上的特殊連續現象,所以他研究的歷史時段也逐漸上溯到近古時期。在這一研究途徑下,吳教授發現中國的近代轉型有其自身邏輯,不能忽略其中隱藏的連續性。但是,中華民族實體之形成,亦非費孝通...
(觀看全文)
李仁淵教授演講「《幼學故事瓊林》與晚明到民初的商業出版策略」紀要
本演講為中研院文哲所書籍史研究群所舉辦的第四次讀書會。李仁淵教授碩士論文主題為晚清民國時期的新型媒體傳播與知識分子,博士論文則轉往福建山村進行田野調查,探討基層社會如何使用文本。本次演講透過《幼學故事》各版本的梳理與比較,從通俗故事書籍的編輯、版式、閱讀到使用,揭示明清時期中國通俗書籍市場的幾個面向。 演講從魯迅《朝花夕拾》...
(觀看全文)
上一頁
最前頁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最後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