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最新消息
委員會簡介
明清研究通訊
學術活動
專題計畫
出版資訊
相關連結
學術活動
研討會
學人訪談錄
專題報導
演講活動
明清研究通訊目錄
位置:
首頁
>
學術活動
> 演講活動
演講活動
吳啟訥教授演講「中國」內涵的變更與中國歷史的近代轉型」紀要
吳啟訥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族群政治史、中共史,本次講題為「『中國』內涵的變更與中國歷史的近代轉型」。主要從族群政治史的角度,重新解讀元、明、清的統治性質,藉以理解「中國」內涵之多元以及近代轉型過程中的自身動力。 吳教授認為,當今我們稱做「中國」這一區域的歷史演變有著自身軌跡,與西方史學所描...
(觀看全文)
朱瑪瓏教授演講「十九世紀上海英文報紙裡的歐洲社會主義運動」紀要
朱瑪瓏教授畢業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現任中央研究員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專長為科技史、環境史、十九世紀通商口岸、GIS 與歷史研究等。朱教授過去主要從兩個方向延續其博士論文研究,分別為「吳淞內沙」爭議,以及「港際情報體制」,研究成果如〈「港際」工程:1875 年來自日本的兩位荷蘭水利工程師對上海吳淞內沙的調查〉和〈自由貿易...
(觀看全文)
楊玉成教授演講「蔽掩幽光:林紓的古文論與現代性」紀要
楊玉成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古典詩、中國文論史、評點研究,著有〈身外身:視覺文化與「我」的魅影史〉、〈夢囈、嘔吐與醫療:晚明董說文學與心理傳記〉、〈啟蒙與暴力:李卓吾與文學評點〉、〈世界像一張畫:唐五代「如畫」的觀念系譜與世界圖景〉等多篇學術論文。本次演講聚焦於林紓的古文論,首...
(觀看全文)
苗民教授演講「應俗的“禮文”:明代禮俗互動視野下的四六啟」紀要
苗民教授畢業於南京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專業,現為華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關懷為宋代以降的駢文文獻整理與批評,著重於文學思潮與士人心態、社會禮俗的綜合研究。本次演講由禮俗互動角度切入,結合明代中後期四六啟寫作風氣大盛的背景,闡發此一充滿格套因襲而為人詬病的文體,在當時社會文化脈絡的功能與意義。 四六啟是用四六體寫作,以相互稱頌...
(觀看全文)
曾品滄教授演講「食域大開:臺灣菜譜的演進與現代東亞食文化的跨境流動 (1900-1930s)」紀要
十九世紀末期以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飲食文化逐漸展開跨境流動,臺灣因其獨特的歷史條件,成為中國與日本食文化跨境流動的核心區域。曾品滄教授所關注的議題,即是從歷史資料中尋找脈絡,並建構出臺灣料理的發展體系。曾教授現為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清代臺灣史、飲食史。此次曾教授以「食域大開:臺灣菜譜的演進與現代東亞食文化的跨境流動 (...
(觀看全文)
王汎森教授演講「明清時期的幾種象徵性行動」紀要
王汎森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明中葉後至民國的思想文化史、學術史。王教授研究範圍涵蓋甚廣,不論在明清或民國時期的思想學術發展,皆有重要專著問世,最新著作為 2017 年 8 月出版的《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王教授的研究結合思想史、生活史與文化史等層面處理特定課題,並始終帶著方法論的...
(觀看全文)
艾爾曼教授演講「重新思考中國在全球史的印象,1590-1890」紀要
艾爾曼 (Benjamin A. Elman) 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及歷史系榮譽退休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經學思想、科學史,試圖以不同觀點,重新思考東、西方世界看待東亞歷史的方式。艾爾曼教授近年以十八世紀中國、日本、朝鮮各國的文化互動為主要研究課題,特別關注中國經學、醫學如何對東亞各國產生影響,最新著作為《科學在中國 (15...
(觀看全文)
上一頁
最前頁
...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
最後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