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文学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文学硕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中国历史文化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南明史及清史。着有《清代前期的政治认同与历史书写》(2011),及〈清入关後的满化文化政策──以服饰和语言为中心的考察〉(2016)、〈政治抑压下的集体记忆: 清初张煌言事蹟的传播〉(2016)、〈乾隆《贰臣传》立传原则平议〉(2013)、〈从「为故国存信史」到「为万世植纲常」──清初的南明史书写〉(2010)等论文近四十篇。
张煌言,曾与郑成功合作反清,一起北征、攻打南京。兵败後,郑成功远走台湾;张煌言则选择以死明志,被清廷处决於杭州。张煌言从容就义的气节及其抗清事蹟,并未随着时间而消逝,反而在民间传颂不绝,後世学者形容他是「南明抗清的最後一人」、「一代完人」。 然而,细究清代的两个半世纪,张煌言的历史形象并不一致,有着多次转变的过程:从南明的「志士」、清初的「逆寇」,进而成为「儒家忠臣」,再到清朝後期的「革命先驱」,最终以「民族英雄」的形象延续至今。本书在论述此过程的同时,也探究「社会记忆」和「历史书写」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并分析形象转变的社会变迁、群体认同等内在因素。特别是清中叶以降的急剧社会变迁,是如何左右人们的历史记忆;张煌言的抗清事蹟、历史地位,又是如何被一次又一次的重构和书写。 在明末清初众多指标性人物中,张煌言的重要性与相关研究的数量显然并不相符。本书是学界少数关於张煌言的专着, 除导论、结论外共分五章,并附有清代以来张煌言相关的详备书目。对重新检视过往研究这个时期历史人物的取向、拓展研究方法的新路径,本书的价值显而易见。
序 导论 第一章ˉ百折不回的抗清事蹟 家世及早年经历 加入抗清行列 从漂泊到北伐 从归隐至遇害 第二章ˉ临难毋苟免的忠君信念 坚持拼死抵抗的少数派 纲常为本的抗清理念 宁死不屈的忠君志节 忠君与孝亲的两难 第三章ˉ从逆寇、抗清志士到儒家忠臣的形象转化 西湖墓穴中的「王先生」 明遗民笔下的故国志士 清初史着中的儒家忠臣 全祖望的定调 从逆寇到忠臣 第四章ˉ褒忠文化中的胜朝孤忠 清室的旌表 「一代完人」形象的确立 表忠史学中的张煌言 历史记忆的文化环境 第五章ˉ革命话语中的民族英雄 清末张氏遗着的流传 革命风潮与张传的重写 民族英雄地位的确立 结论 徵引文献 附录ˉ清代以来的张煌言研究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