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翠教授演講「海上時空、性別與人際網絡——十九世紀《紅樓夢》∙圖∙詠及閨彥/邦彥社群的衍異」紀要

 
講題: 海上時空、性別與人際網絡——十九世紀《紅樓夢》∙圖∙詠及閨彥/邦彥社群的衍異
主講人: 呂文翠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持人: 楊玉成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時間: 2021 年 11 月 24 日(三)下午 2:00 至 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二樓會議室/Webex 視訊會議室
撰寫人: 林小涵(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
 
呂文翠教授演講「海上時空、性別與人際網絡——十九世紀《紅樓夢》∙圖∙詠及閨彥/邦彥社群的衍異」紀要
 

  呂文翠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專長為晚清都市文學、近現代海上文學與視覺文化、中國古典小說、近現代文藝與文化研究,《紅樓夢》的圖像闡釋與文化研究。著有專書《易代文心: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賡續與新變》、《海上傾城:上海文學與文化的轉異,一八四九~一九〇八》,並於海內外專書論文集、期刊、研討會上發表:〈海上紅學的衍派:改琦「畫」論《紅樓夢》〉、〈改琦三畫《紅樓夢》——兼論清代嘉道時期海上「女性空間」藝文生態〉、〈晚清海上文化「典」論——松江書香世家與江南∕洋場才子同人社群及其文脈衍派〉等多篇學術論文。

  演講分為四個部分。呂教授首先談改琦 (1773-1828)《紅樓夢圖詠》如何在園林雅集中誔生,著眼於改琦與松江古倪園主人沈恕 (1775-1812)、上海吾園主人李筠嘉 (1766-1828) 的交誼、園林此一特殊藝文空間,以及文學如何被再創作為圖畫議題。呂教授指出,晚清松江一地在襟懷開闊的地方主政者李廷敬 (?-1806)、王芑孫 (1755-1817) 的宣導,以及沈恕、李筠嘉營建富書香氣息園林的呼應下,聚集不少在地文人才子進行絃詩、讀畫、談讌等風雅活動。

  透過吾園文酒詩筵唱和詩詞集《春雪集》中,倪稻孫 (1774-1818) 為題李筠嘉「春渚曉吟圖」所作的〈滿庭芳〉,可見改琦參與的吾園雅集,席間包括陳文述 (1771-1843)、王芑孫 (1755-1817)、龔自珍 (1793-1842)、女詩人歸懋儀 (1762-1832)、廖雲錦 (1766-1835) 等當代名流。

  沈恕古倪園所刊刻與收藏的書畫在當時廣受矚目,曾刊印唐宋女才子詩詞集《三婦人集》,藏有改琦繪仕女冊頁與仿古十美人手卷,倡「泖東蓮社」,匯集何其偉 (1774-1837)、高崇瑚 (1776-?)、姜皋 (1783-?)、張祥河 (1785-1862)、馮承輝 (1786-1840) 等本地名士。改琦好友黃丕烈 (1763-1825) 收藏宋本魚玄機詩集,卷首有余集 (1738-1823) 所繪之女詩人畫像,改琦受其啟發,完成另一幅《元機詩意》(1825)畫像。改琦原本兼擅花卉、人物、山水等不同題材,受其所處松江古倪園、海上吾園的藝文環境,及兩園輻射出豐富多元的人際交往影響,逐漸成為一位以仕女圖為標誌的著名畫家。

  演講第二部分,聚焦海上閨彥/邦彥社群與當世藝文風氣的對話。呂教授提示,清乾、嘉之際(1790 年代)三種有關女性的文化出版現象:其一,程甲本《紅樓夢》於乾隆五十六年 (1791) 以木刻活字板印行,有情的大觀園藝文空間,呈現出一個女性烏托邦。其二,顏希源(問渠)編選《百美新詠圖傳》(1792) 中的女性敘述廣受肯定,袁枚 (1716-1797) 為此書作序,說明此書與「貞淫正變」主流禮教文化的一致性。其三,晚明青樓花案書籍如《吳姬百媚》、《金陵百媚》在康熙年間重印版行,呈現青樓名妓寫真與美人畫像的匯流趨勢,也影響了傳統仕女圖敘事模式的後續發展。此期間最值得注意的是由改琦繪圖、王芑孫與曹貞秀 (1762-1822) 夫婦題詩作跋的「題畫雜詩十六首美人冊頁」(1799),既呼應當世藝文風氣,更立意彰顯女子才情與獨立人格。

  此品題吟詠歷代史傳與傳奇中傑出女子的風潮,也在改琦周遭閨彥社群中流行,形成「女人看女人」的性別觀看視域。如席佩蘭 (1760-1829) 曾詠美人冊子與唐傳奇中的「雙紅」(紅拂、紅綫);歸懋儀 (1762-1832) 題明妃出塞、虢國夫人;汪端 (1793-1839) 題紅拂、女將軍秦良玉畫像及改琦仕女畫。改琦於嘉慶年間應嶧園主人之邀,創作絹本二十四位《紅樓夢》人物題詠冊頁《紅樓集豔》、《采鳳爭妍》,其中有廖雲錦為香菱圖所作〈望湘人〉詞、歸懋儀為惜春圖所作〈東風齊著力〉詞。改琦這套《紅樓夢》圖冊,結合圖畫與詩詞,既創造以女性為主體的藝文空間,也是對小說的評議(評點),是推動《紅樓夢》評賞、研究成為「紅學」的助力。

  呂教授在演講第三部分,透過改琦《改七香(薌)紅樓夢臨本》(1923 年有正書局出版)、《紅樓集豔》與《采鳳爭妍》(1808 年,絹本)、《紅樓夢圖詠》(不晚於 1814 年,木刻本),分析其藝術創作的三階段變化。呂教授點出後兩者的主要差異,在於設色絹本二十四頁畫像,只接近於版畫五十頁之半。此外,版畫集中的題詠雖有詞句,但與改琦無關;設色絹本兩個分冊最後一幅的兩闕題詠詞(詠鴛鴦、寶玉),都出自改琦手筆,是罕見的作者自繪自詠手跡。

  《改七香紅樓夢臨本》收十二幅畫像,整體雖不如工筆設色來的細膩,卻有墨分五色的優點,於畫面構圖中表現筆墨的寫意。呂教授總括以上三種改琦《紅樓夢》圖,雖然形制都是冊頁,但各自採用設色、版畫、墨∕彩繪三種不同繪畫技法。《紅樓集豔》與《采鳳爭妍》有閨彥∕邦彥社群與圖繪呼應的精妙題詠;《紅樓夢圖詠》則為刀刻設想,使用簡明構圖與有力的線條。雖然改琦三個階段的《紅樓夢》圖冊,圖像構思、文字題詠變化不一,但觀察其中如元春、黛玉圖像構思、側重點的不同,可見改琦對女性的心靈空間、精神世界的掌握越加深刻且複雜。

  最後,呂教授探討海疆戰事、小刀會與太平天國之亂,與現代都市化的商業出版潮流,如何對當時文人、藝文空間產生衝擊。改琦《紅樓夢圖詠》不僅是多元組合小說、畫、題詠的跨藝術形態文本,也反映當時文人活動方式由園林豪宅中的書畫結社,轉向品題圖畫並評賞小說文本的「紙上雅集」。晚清王韜 (1827-1897) 曾因捲入太平天國亂事逃亡香港,他所編上海志書《瀛壖雜志》(1875) 可見劉樞 (1787-?)、瞿應紹 (1780-1849) 與徐渭仁 (1788-1855) 小傳。三人都為改琦「紅樓夢人物畫像」寫下題詠,他們的文字既捕捉海上藝文雅集中的文人身影,也留存文人面對時代變局時無所依傍的心態特徵。

  鴉片戰爭、小刀會、太平天國之亂及內憂外患更迭,中斷了「江南才子」風流。後來出現王韜、鄒弢 (1850-1931) 與韓邦慶 (1856-1894) 一輩,在洋場上謀生的新型知識人;《紅樓夢圖詠》也隨著新式印刷的風行,跨越由閨彥∕邦彥組成的文化圈。第二代洋場才子、頭號「紅迷」鄒弢,曾作《海上塵天影》以「愧繼紅樓嗣正音」。此外,他還關注交遊圈與改琦重疊、都曾以詞題詠〈葬花圖〉的三種閨媛詞集:楊芸 (1778-?)《琴清閣詞》、李佩金 (1775-1805?) 《生香館詞》、顧翎 (1778-1849)《茝香詞鈔》,合編為《三閨媛詞合集》。呂教授認為鄒弢此舉隱然有向改琦及前代《紅樓夢圖詠》中閨彥∕邦彥社群致意,與寄寓其文化鄉愁的意味。與鄒弢相對,同時期另一位洋場才子韓邦慶選擇以諧謔反諷手法面對改琦的文化遺產。他的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除了跳脫當世眾多《紅樓夢》續書窠臼,獨創「穿插藏閃」敘事之外,更有意廓清舊紅學中的酸腐,在第五十一回中以〈穢史外編〉,將改琦的春宮畫面轉譯為文言體情色小說,藉此「小說中的小說」揭示改琦美人圖詠在都市化商業浪潮下,被商品標籤化的現象,及嘲謔海上出版界美人圖像的浮誇、氾濫。

  演講後的綜合討論中,主持人楊玉成教授及劉瓊云教授、林桂如教授諸位與會學者,熱烈地就改琦的營生之道、松江以外的地區是否也有《紅樓夢》圖像化現象、《紅樓夢》抄本到刊本過程中讀者群體的變化、《紅樓夢圖詠》中圖與詠的關係、《紅樓夢圖詠》如何承襲並轉化《百美新詠圖傳》等問題,與呂教授進行對話。呂教授針對上述問題,逐一進行回應,並補充說明松江畫派與掦州畫派間的連結,後起的海上畫派則透露出藝文風氣與市場轉移的跡象,呈現了近代「海上」藝文空間的嬗遞歷程。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