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松穎博士演講「社會網絡分析(SNA)如何應用於歷史學」紀要
|
|
演講伊始,蔡松穎博士從清代歸化城的商人群體與貨幣研究,分享如何在歷史學研究中,實際操作社會網絡分析,以及相關應用的發展性與限制。蔡博士與社會網絡分析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工具的淵源,源自其博士生時期,擔任許雅惠教授數位人文應用相關課程的助教,因而開始接觸 Gephi 等程式。透過數位工具使大量數據以網絡圖形式視覺化,並將 SNA 工具應用在研究之中。同時提出 SNA 工具在歷史研究應用上常見的疑問,SNA 工具除了具備資料視覺化的功能外,又能如何進一步協助分析?
蔡松穎博士從社會網絡分析研究的概念與脈絡開始介紹,指出社會網絡分析研究屬於社會學範疇的討論,源自社會學家對於「社會」的定義出現分歧。相較於將「社會」定義為個體的集合,齊美爾 (Georg Simmel, 1858-1918) 等學者更強調「社會」存在於個體之間的「互動」,而社會網絡分析便是分析個體之間的關係。
早期典型的社會網絡研究,以表格方式呈現個體之間的關係性,這種方式僅能看到是否有關係的分佈性,難以更細緻地探討關係個體之間的內容。因此隨之而來有了圖像的表示方法,將社會網絡表格圖像化,展現個體之間跨越群體的代表性,也就是被戲稱為「毛線球」的社會網絡圖。早期只能以手繪方式,現在則有Gephi等數位工具協助繪製。
同一份資料透過操作 Gephi,可以呈現不同的佈局方式及表現方式。在社會網絡圖像呈現上,個體是以點表示,關係則以線表現,而線不一定具有方向性。在網絡研究中,除了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外,也常用以呈現資源流動的路徑。此時候線的方向性就相對重要,同時也是關係研究的主要意義之一。藉由展現資源流通的路徑,社會網絡圖也能用來劃分群體的代表性。蔡博士強調,個體之間產生群體,而群體之間的距離以及其聯繫的方式,同樣是社會網絡研究的重要環節。社交平台的出現,更是縮短人類社會網絡的最大直徑。
接著,蔡博士舉出幾個社會網絡連結下權力結構與特定群體的關係流動的案例。以美國 1950 年代的百大企業權力結構研究為例,其高階管理者之間的背景與社會網絡有高度重疊,不同企業的決策階層往往透過彼此之間熟識的社會網絡與資源,或是知識流通,形成緊密的連結。由此可見,高階管理者之間的關係網絡的重要性,遠大於公司之間的實體距離與競爭關係。
特定群體的關係流動,則可以歷屆諾貝爾獎得主的關係網絡呈現。Nature 期刊曾統計歷屆諾貝爾獎的生醫、物理學、化學與經濟學領域得主的資料,發現彼此之間有密集的學術聯繫,這張社會網絡關係圖,揭示特定領域的知識,如何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流動,可見社會網絡所具有的力量。
補充完社會網絡分析研究的脈絡與意義後,蔡博士進一步闡述 SNA 運用於歷史學領域中,可能面臨到的問題,以及歷史研究者常見的疑慮。歷史學的常見問題在於,研究者所採用的史料、資料其實是不均勻、不完整的。此外,材料本身也可能因人為選擇而產生偏誤。研究者對於研究主題的材料搜集方式,常傾向聚焦於與研究主題相關的延伸資料,導致繪製出的網絡圖有嚴重偏誤。
歷史學資料的殘缺性以及材料搜集的偏頗性,使社會科學數據方式的檢驗難以完全套用在歷史學上,同時,也難以解釋材料本身的效力是否充足、個體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以及關係之間是否具有相應的效力等。
對於這些疑問,蔡博士分享其自身使用 SNA工 具的方式,乃是作為提出問題以及審視史料的手段,而非研究疑問的解答。最終的解釋仍須回到研究者對史料的整理與詮釋上。蔡博士以其清代山西歸化城的商人群體研究,作為 SNA 工具運用在歷史學研究上的實作案例。
清代歸化城為橫跨長城內外的大型貿易網中的重要節點之一,城中以商人為主,組成行、社進行自治,沒有定居當處的民人,以十二行或十五社為首領,性質類似同鄉、同業公會。過往關於歸化城的研究多仰賴方志,從中可以發現行、社之間的訴訟關係激烈,有明顯的彼此抗衡的關係;但行、社之間的互動情況在史料上卻付之闕如。
蔡博士以歸化城中的捐獻碑刻作為主要材料,檢視歸化城中行、社組織與宗教活動的關係,以社會網絡分析的方式分析祭祀群和行、社組織之間的互動關係,將行社在寺廟中的捐獻行為轉化成可見又可量化的互動。
蔡博士延用 1930 年代今堀誠二紀錄的捐獻碑文,發現不同捐獻碑文的同樣個體之間存在某種關係,遂將捐獻碑文中在同寺廟捐獻的行社集結成一張社會網絡圖,檢視共同捐獻的行社之間的關係。在這樣的呈現中,蔡松穎博士排除個別商家與個人單位,以行社組織為主,同時排除單一行社進行的捐獻活動,將諸多行社彼此互動的紀錄視為經過選擇的結果。
在〈重修三聖廟碑記〉中,可見「立社於同一間廟中」和「兩社間互動關係」可某種程度地增強彼此互動關係。共同捐獻行為存在於個體互相認識,或是有共同地緣關係才可能成立。
蔡松穎博士又以〈續修三賢廟碑記〉為例,將碑文中共同出資的行社之互動關係以矩陣方式呈現,並將此互動關係表示圖之概念,擴大延伸到歸化城所留下的所有碑刻上,得到一個巨大的歸化城行社往來的概況示意圖。這張祭祀往來的網絡圖中,點的大小代表參與共同捐獻數量的多寡,也可以從中觀察到,十五社除卻官方承認的領導地位外,也是最常參與地方捐獻的人。行社之間的共同捐獻行為也各有其偏好,並非是均值地分佈,小型行社則會透過大型行社來和其他行社產生連結。
在清代歸化城的群體研究中,蔡博士利用 SNA 工具將大量數據轉化為可視化、可量化的互動呈現,並從中找出研究問題。同時運用社會網絡研究中的適應原則,重新檢視史料中的內容。蔡松穎博士在網絡圖中檢視相似位置的節點,檢視相似節點是否有著相似的限制與條件,以及是否會做出相似的反應或互動,藉此判斷節點所屬群體的代表性。以歸化城案例便可看見「公議社」與「公義社」的關係。「公議社」和「公義社」同音異字又沒有同時出現過,在網絡圖上也在相似的位置上,共同捐獻行為以及行社互動情形重疊度高,兩者是同一個社的可能性高,又或是存在前後關係。
此外,蔡松穎博士也用網絡圖檢視十五社的「代理性」,也就是利用其他節點之間沒有直接往來的關係,連結兩方,作為中間人、代理人產生資源或人力上的聯繫,提供不同群體之間有形或無形資源的流通管道。蔡博士以乾隆年間十二社之一的酒飯行為例,從網絡圖中看到酒飯行,連結小東街關帝廟中的諸社與十二行之間的關係。並在十二行中代表該祭祀群諸社的利益擔任發言角色。以網絡直徑的分析方式審視歸化城的網絡連結,也可以看到文字史料以外的中型社作為節點的接續與互動。
接著蔡博士以其另一篇關於歸化城的銅錢使用習慣的研究,分享其如何利用 SNA 工具統整各地方的銅錢使用習慣,重新定義清代各地貨幣使用的特例與常態,以及各地方和所用貨幣之間的關係。蔡博士表示,關係並不只存在於人與人之間,也存在於地方和貨幣之間。以清代華北和東北地區盛行的短陌錢為例,在網絡圖的呈現之下,節點的位置相似性代表著地方在使用貨幣的習慣上也存在著相似性。在貨幣使用的相似性上可以再次檢視地區的特殊性。
清朝的官方貨幣制度,為銀兩與銅錢並行的銀銅雙本位制。歸化城貿易活動興盛,因此當地官方與商人相當重視城內的貨幣使用與管理。銅錢以枚計算,不利於長途運輸,多作為區域型貨幣使用,官方會公布銀兩與銅錢的比價以供人們作為計算基礎。而短陌錢則是以不滿一百枚銅錢作為一百文使用,也就是以較少錢幣數量進行更大面額的貿易。會因各地產業的不同,使用比例也隨之不同,被視為具有強烈地域性的貨幣使用習慣,其代表價值並非來自官方,而是仰賴貿易雙方的互信和約定。
歸化城在清末民初極端比例的使用短陌錢,是由於歸化城周遭區域貿易方式較少用到制錢,因此歸化城內的銅錢數量相對短缺。在此情況下,銅錢利息較銀利高。城中不同人群採取著不同貨幣使用方式,也就造成了「歸化城錢」的出現,並作為城內商人可行的一種交易媒介。
透過清代貿易活動中各地制錢使用的方式,可以看到各地使用的貨幣類型——甚至是同一類型的貨幣——在不同地區的價值有所出入。藉由 SNA 工具重新審視地方和貨幣之間的關係,有助於從中看出區域性的流通邏輯。在地方與貨幣的關係網絡圖中可以發現,歸化城與短陌比例較低的地區、以及城中商人來源地相近,同時也和自身貿易往來多的地區接近。由此可見,人群流動帶動貨幣使用習慣的流動,以及延邊地區特殊貨幣的使用形式。歸化城在網絡圖中的呈現,為多種短陌錢使用法的交會處,同時此地也有著相對豐富的短陌錢使用紀錄。
最後,蔡博士表示,清代貨幣使用的研究,可再延伸發展觀察銀兩、錢票、銀元等其他貨幣使用方式是否也有類似性質。透過貨幣使用習慣分佈,得以挖掘史料背後的人群流動,進而構築更全面的清代貨幣及商貿網絡分佈圖。
總結來說,SNA 工具提供研究者一種觀察史料的新方式,能有效呈現關係網絡,增加研究者發掘問題、觀察問題的視角。然而其困難點同樣在於史料擷取範圍的偏頗性,以及研究者對於史料詮釋的功夫。在效度問題上,蔡博士以「位置」作為網絡圖的主要觀察點,而少採用量化後的數值,也同樣是因史料殘缺性而做出的選擇。v 蔡博士推薦對社會網絡分析研究有興趣的研究者,可參考 The Sage Handbook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以及歷史學研究的社會網絡期刊 Journal of Historical Network Research。
演講結束後的綜合討論中,與會學者對於社會網絡研究工具在歷史學上的侷限,延伸討論。針對貨幣使用的區域性,如何在資料取得的侷限性上,將區域性貨幣的研究成果整合進入全國性貿易網絡。另一位與會者則提出,時間因素要如何在社會網絡分析圖中呈現。蔡博士表示,銅錢作為不跨區貿易的使用,容易在個別地區有獨特的使用習慣。至於地區性貿易是否能擴及全國,全國糧食流動是否會讓個別貨幣使用習慣帶動全國性使用,蔡博士認為大運河周遭的糧食貿易會導致某種貨幣使用方式的擴散,研究僅是找出其中的相似性與特殊性。
對於時間因素在社會網絡圖上的呈現,蔡松穎博士坦言,若將捐獻碑文的時間、人物以及事情同時列入,將會是相當複雜且困難的議題,難以僅用單張圖來表現。多數人難以辨識表格呈現的內容與意義,而 SNA 工具便是提供思考史料的新方向;讓資料圖像化,得以發掘文字史料背後的更多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