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時進教授演講 「家族文學研究的邏輯起點與問題視閾」紀要
|
|
羅時進教授任教於蘇州大學文學院,本學期受邀至逢甲大學中文系擔任客座教授。羅教授是錢仲聯先生的高足,研究專長為唐宋元明清詩文、地域與家族文學;曾主持《清代江南文化家族遞嬗與文學發展關係研究》、《清代環太湖地區文學社團與文化生態研究》等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近年來他對家族文學研究尤多關注,發表了一系列相關論文,「家族文學研究的邏輯起點與問題視閾」是其中之一。該文體現了羅教授對「家族文學研究」多方面的思考,這些「思考」或曰「問題意識」濃縮在本次演講中。
家族研究就在我們的身邊
羅教授自言此文尚未及於家族文學研究理論化的程度,在此僅就家族文學研究領域中之合理性和基本問題,與在場學者討論一二。
近年來,家族文學研究在海峽兩岸相當火熱,雖然尚未形成一個「學科」,但已是人所共睹的「學科方向」。「家族」與「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每個人生活在這世上都帶著自己家族的符號或印記,這個文化因子會一直流傳下來;讓「我們可以通過家族文學研究,回溯身邊環繞著簇簇親族的美好時光」,羅教授企盼地說道。
家族文學研究具有其內在邏輯系統、範疇體系與研究的邏輯起點。邏輯起點為建構和展開家族文學研究的初始環節,是知識體系的始基範疇,所有關於家族文學研究的知識都與其密切關聯。在影響文學家成長和創作的各種因素中,家族占有核心的位置。文學和家族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密切的、深度的聯繫,這正是家族文學研究的邏輯起點。
家族文學研究之合理性
家族對文學家和文學創作的影響體現於多方面,舉凡鄉園、門風、家學、宗脈四者可說是相互貫通。「鄉園」中深涵的地域文化,更潛移默化地對家族作家的人文個性產生濡變影響,同時也是群體間交往的自然動力和文學創作的原生符號。傳統文化語境中的家族是鄉園性的家族;家族文學群體是鄉園性的群體,家族文學創作也必然薰染著濃郁的鄉園色彩。
「門風」是家族的精神徽記,是文學家成長的家族精神氛圍,也是對文學家化於無形卻影響深刻的家族傳統。「家學」即家族淵源有自、世代相傳之學,是家族的文學資源和文化積累。
著姓名族一般堅持在文化層次相當的條件下建立家族婚姻關係,多利用世家道誼發展為姻婭親緣。這種「宗脈」關係,使家族文學集群變得相當凝合、堅固。具有相似文化背景和文學好尚的家族聚合在一起,成為文學創作互動的平臺。
家族研究的基本問題
家族文學研究應具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實際上就是由從邏輯起點走向終點的各個環節組成的完整知識鏈。在歷史流變中理解家族文學的發展,在具體的血緣、地域和社會背景中說明著姓大族的特點,進而在家族文化語境中闡釋族親文人的關聯與互動,在具有地方化色彩的基層環境中感知文學生產的方式、過程及其成果等等,就形成了家族文學研究中必須關注的基本問題。
一、歷史建構
家族文學發展具有自己的獨特內涵和向度,既與於社會史研究所理解的家族史有別,也不同於文學史家所闡述的文學史。家族文學的實際歷史當自東漢始,由漢魏之際迄於梁陳,隨著士族的真正形成和崛起,士族文學創作逐漸興盛,家族文學進入第一個發展階段。人才選拔機制與文學才士的成長有著至為密切的關係,因此根據科舉制度的演變,大致可以將隋唐至宋元、明清至近代視為家族文學發展的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
二、依存關係
家族文學研究自應以文本為根據,但文本並非自為自足,仍須在文學與他域的關係探討中展開,親緣關係與地域關係最為重要,其它尚有種種,例如通過家族遷變與社會發展關係分析,尋繹家族在歷史變動中的起落,度量家族與政治中心的距離;通過家族在社會座標和文化座標體系中的位置分析,以考察社會對家族文人的評價和他們的實際社會、文化地位;通過家族移民遷播分析,以認識人口流動對家族衍化以及人文意識轉變的意義,從思想資源和文化能量轉移的特定角度,探求家族文學和地域文學發展的契機。
三、類型特點
家族研究可從家族文化淵源、知識結構、藝文興趣等方面分類。這是由「一門風雅」的「門」類特徵分析,而推及「風雅」內涵辨認的過程。
就家族文化淵源來說,有傳統型和新興型兩種「門」類。所謂「傳統型」是指一些家族原本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積澱和較高的社會地位,後代能夠清芬世守,家族精神和文化傳統滲透於文學創作。「新興型」家族則是由科舉制度建立的人才選拔機制而催生的。
學術型家族和文學創作的關係常與其知識結構相關,而學術興趣往往決定其知識結構。藝文型家族在中國文學史和藝術史上扮演著雙重角色,其文學創作則往往具藝文合一、詩畫相通的特點。
四、生產方式
文學主題的產生及創作過程,都在家族情感關懷的氛圍中進行。家族文學產生於最親密的「熟人社會」人際結構中,因此形成家族群體成員之間協同互動的鮮明特徵。自明代中期始,有自覺意識的家族文學社團開始出現。這類家族文學組織較少以社約、社規來約束,一門連袂唱和往往成為家族的詩性慣習,體現了家族日常生活中鮮活而生動的文學生產過程。
五、現場情境
家族文學生產過程中的創作現場,是與「家—族—宗」相關聯的「小現場」。古代藏書樓與私園雅集,是更為常見的家族文學產生的地點。地方誌、園墅史料和家集文獻中,保存了大量的這類創作現場的記錄;從中不但能夠發掘出數量可觀的私園賦記、家園題詩等家族性專題作品,而且能夠在系統的家族園林書寫中,解讀園林景觀與作家文字的共生關係。
六、成果樣本
家族文學研究的目標之一,是將對家族文獻、文本、文人、文心的探求成果寫入文學史。選取樣本時,應本著有利於梳理家族文學發展脈絡的原則,例如:從精神維度來選取樣本,須關注具有家族文化意義的專題寫作。從時間維度來選取樣本,應在歷史的縱向序列中選取一定時期的典型家族進行研究;在具體選擇中,應注重其家族網路覆蓋程度、族中作家及作品的影響力。從空間維度來選取樣本,應注意不同文化區域中的典型家族選擇。從性別維度來選取樣本,是鑒於女性作家在家族文學發展中的卓著成就。
家族文學研究現在與未來
在演講結束後的互動討論中,文哲所研究員嚴志雄教授表示,現階段臺灣研究家族文學、條件相對困難,原因在於文獻取得不易,兩岸應當在資料及課題二方面有更多的交流往來。其次,羅教授所提出的「文學現場」的重現,目前學界也尚未有很好的研究成果,有待研究者繼續努力。另外,家族文學研究由於是一個跨領域的學科方向,如何保持文學研究的主體性,也是研究者應當留心的問題,對此羅時進教授深表讚同。
文哲所研究員廖肇亨教授則提出,家族文學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是否因為大陸官方開放了研究空間?另外,如何處理家族研究中矛盾的現象?如常熟瞿式耜家族中人因為感情因素而改信天主教。
羅教授表示,大陸地區近年研究的語境很寛,而家族文學研究是在地域研究的背景之下發展起來的。地域研究講求獨特性與差異性,家族研究更具備了差異性中的差異性。如何在統一性當中找尋、發掘出差異性,也亟待研究者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