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凝視 —— 2016 年明清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導

 
時間: 2016 年 11 月 11 日(五)、12 日(六)上午 8:30 至下午 5:10
地點: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一館國際會議廳 (A-302)
撰寫人: 徐秀菁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回眸‧凝視 —— 2016 年明清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導
 

  「回眸‧凝視 —— 2016 年明清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由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的『物』與『我』」研究團隊與國立中央大學明清研究中心、中文系古典文學藝術與文獻研究室聯合主辦,以「學術研究環境劇變、典範轉移的二十一世紀,重新回眸、凝視明清文學與文化的各種面向」為主題,邀集兩岸四地、東南亞的明清文學與文化研究學者,進行國際學術、文化等各方面的積極交流與整合。2016 年 11 月 11 日至 12 日,於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一館國際會議廳,展開為期兩天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包含兩場主題演講,以及六個場次、共十九篇論文發表。針對明清時期文學、藝術、文化及歷史等領域,展現最新的研究成果。以下依會議進行順序,分別簡要記錄主題演講與論文內容。

11 月 11 日
開幕式

  11 月11日開幕式,由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教授、文學院副院長林文淇教授、明清研究中心創辦人王成勉教授、明清研究中心主任卓清芬教授分別致辭後,全體合影留念。

主題演講

主持人:康來新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演講人:蔡英俊教授(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論 題:回眸與凝視——物我關係的解讀

  蔡英俊教授認為,「回眸」是古典的語詞,「凝視」則是當代的術語。蔡教授先從「觀看」的字源(目、見、觀、看)說起,談到「視覺」的文化和「凝視」的理論。說明「物」、「我」之間的關係即是「主觀的情」和「客觀的物」、觀看者和觀看對象之間的關係。蔡教授回溯視覺文化論述的歷史發展,舉王士禛〈秋柳詩〉四首為例,指出研究不能停留在符號化的詩的世界,而應看到研究對象所處的具體時空,思考人的可能性與複雜化所產生的影響。蔡教授認為「回眸與凝視」是一種觀看關係,也是一種「物」、「我」關係的解讀,若能把兩者放入中國文學的脈絡,特別是明清文學的脈絡,不但可以找到更多元更細膩的研究題目,亦有更深入探討的可能性。

第一場

主持人:王成勉教授(國立中央大學明清研究中心創辦人)

發表人:羅時進教授(蘇州大學敬文書院教授兼院長)
論 題:清代江南士林的文字緣及其文字力量崇拜
評論人:王鴻泰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兼代副所長)

發表人:王鴻泰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兼代副所長)
論 題:學屬對覘器識——明清士人的啟蒙教育、對句練習與文人性格的形成
評論人:康來新教授(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發表人:劉增合教授(廣州暨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主任)
論 題:「發覆見寶璧」:晚清戰時財政協濟研究散論
評論人:林文凱教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羅時進教授發表〈清代江南士林的文字緣及其文字力量崇拜〉,文章從文字飲、文字業、文字功三方面分析清代江南士林的文字緣,探討文人志趣的突出表現,以及如何演變為文化崇拜的過程,認為不僅深化了文字符號的感性意義,也強化了娛情和交流的作用,體現了江南文人對傳統文化載體的審美體現和價值發現。

  王鴻泰教授發表〈學屬對覘器識——明清士人的啟蒙教育、對句練習與文人性格的形成〉,論文從生命史的角度追溯明清士人知識生活的起點,探討啟蒙教育與對句練習對文人性格的影響,認為前者著重記憶,是追求知識的重要起點,也是鑑定知識能力的重要標準憑藉;後者則是表達個人意念的開始,具有觸發「文人」意識之作用,對「文人」性格的養成,有更密切的關係。

  劉增合教授發表〈「發覆見寶璧」︰晚清戰時財政協濟研究散論〉,論文從「放眼視界」、「發覆之道」、「發現新境」三個方面,探討如何研治晚清咸同光三朝戰時財政協濟的問題,對於如何突破瓶頸,提出新的問題意識,確立新的視角,擁有新的材料,提出一己之得。

第二場

主持人:沈惠如教授(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發表人:高美華教授(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林和君教授(實踐大學應用中文系兼任講師)
論 題:明末清初詞曲的合流與分途——以祝壽詞曲為考察
評論人:孫克強教授(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教授兼副所長)

發表人:鍾欣志教授(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論 題:汪笑儂和他的朋友們,或,如何打造新世紀名伶
評論人:李元皓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發表人:李元皓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論 題:明清易代世變與戲曲行頭的突破性發展︰以水袖、厚底靴鞋、紗帽為例
評論人:沈惠如教授(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首先,由高美華教授與林和君教授共同發表〈明末清初詞曲的合流與分途——以祝壽詞曲為考察〉,論文從《全明詞》、《全明散曲》、《全明雜劇》、《全明傳奇》等考察祝壽詞曲的創作,認為詞、散曲、劇曲在社會交際上的功用性質並不相同,同時也提出雖然詞體曲體之格律不宜混淆,卻存在共同的聲律訂譜現象。

  鍾欣志教授發表〈汪笑儂和他的朋友們,或,如何打造新世紀名伶〉,論文根據晚清報刊史料整理汪笑儂發跡成角的過程,透過汪笑儂所處的社會脈絡觀察晚清劇場的變革,對於汪笑儂的重探與再現,提供新的思維。

  李元皓教授發表〈明清易代世變與戲曲行頭的突破性發展︰以水袖、厚底靴鞋、紗帽為例〉,論文提出明代以前的戲曲行頭受制於現實生活,清代透過行政手段改變漢人的傳統服制,使戲曲行頭脫離現實的限制,創造豐富多趣的行頭社會,契合舞台的需求,進而推進戲曲行頭的全面發展以及衣箱制的成熟。

第三場

主持人:康來新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發表人:毛文芳教授(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論 題:明清的履歷圖誌與媒介轉型
評論人:曹淑娟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發表人:潘筱蒨教授(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助理教授)
論 題:《清詩別裁集》之僧詩創作情況與美學特色
評論人:廖肇亨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發表人:胡衍南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論 題:論清代兩部《紅樓夢傳奇》對原著小說的接受
評論人:康來新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首先,由毛文芳教授發表〈明清的履歷圖誌與媒介轉型〉,論文認為明清的履歷圖誌與媒介轉型隱含近世化的意涵,書寫筆調在崇偉表彰與謙抑自損,以及日常瑣細和昂揚自贊間游移擺盪,逐漸轉型為新穎的近世敘事架構,媒介的物質性更影響文學生產、傳播和消費。

  潘筱蒨教授發表〈《清詩別裁集》之僧詩創作情況與美學特色〉,論文分析《清詩別裁集》第三十二卷所收四十四位僧人創作的詩歌,認為具有將世情化為詩情以及具傳統禪意美學的創作特色,尤其是將世情化為詩情,可藉以窺探當時政局對儒士帶來的精神衝擊,具有文學價值。

  胡衍南教授發表〈論清代兩部《紅樓夢傳奇》對原著小說的接受〉,論文將清代仲振奎、陳鍾麟兩齣《紅樓夢傳奇》視為戲曲化的《紅樓夢》,從文學接受的視野論述當時讀者對《紅樓夢》的審美選擇,認為兩部《紅樓夢傳奇》有反映和對照同時期世情小說的價值。

11 月 12 日
主題演講

主持人:王力堅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演講人:胡曉明教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論 題:楊龍友《山水移》及其實景山水畫分析

  11 月 12 日的主題演講,特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胡曉明教授演講,題目為〈楊龍友《山水移》及其實景山水畫分析〉。胡教授首先說明「移」字具有「移我情」、「移山水」、「移人心」、「移世界」、「不限法度」等五種豐厚中國美學的意涵,進而就楊龍友《山水移》的研究,提出「勢」的觀點,以及「我」從何處觀看、「我」為何回眸、「我」如何凝視的省思,認為最重要的是回歸人的研究,如精神史和心靈史,方能作出跨界的突破。此外,胡曉明教授也對近年來大陸明清文學與文化的發展方向提出綜合性的歸納與思索。

第一場

主持人:胡曉明教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發表人:王偉勇教授(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論 題:明代詠蘭詩及其相關問題考述
評論人:王力堅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發表人:白一瑾教授(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古代文學教研室講師)
論 題:王漁洋宗宋論
評論人:徐國能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發表人:龍亞珍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師)
論 題:《陶庵夢憶》中的張岱親人
評論人:白一瑾教授(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古代文學教研室講師)

發表人:趙永剛教授(貴州大學文學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論文由李宜學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代為宣讀】
論 題:黃宗羲與明清壽序
評論人:王基倫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首先,由王偉勇教授發表〈明代詠蘭詩及其相關問題考述〉,提出明代的詠蘭詩,除泛詠蘭花之外,有藉蘭寓志的傾向,較突出的是詠畫蘭,尤以墨蘭為主。明代與蘭相關的著作,則可注意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對蘭花的分類,除了打破宋代閩人的思維,亦為近代中國蘭花之分類提供新的視野。

  白一瑾教授發表〈王漁洋宗宋論〉,論文針對王士禎宗宋的歷程和門徑進行分析,提出王士禎的宗宋傾向始於任職揚州時期,回京後大力宣導。其後雖復歸宗唐,仍未棄宋。其宗宋門徑謹守身為廟堂詩人典範的雅正原則,亦推崇蘇軾,師法黃庭堅,展現兼收並蓄的特點。

  龍亞珍教授發表〈《陶庵夢憶》中的張岱親人〉,就張岱《陶庵夢憶》述及親人的篇章和其他著作,如《石匱書》、《張岱文集》、《張岱詩文集》所載親人篇章作出比較,認為《陶庵夢憶》的結構與篇章序暗含家國興衰史,而重見於《陶庵夢憶》與張岱其他著作中的親人敘述,則可看出張岱一貫「秉筆直書」的史官態度,對《陶庵夢憶》的編纂體例,以及張岱優游於史學、文學,著作兼具史筆與文筆的寫作特色,提出精闢的見解。

  趙永剛教授發表〈黃宗羲與明清壽序〉,趙永剛教授因事無法與會,由李宜學教授代為宣讀論文。趙教授在論文中提出黃宗羲的壽序是學術化的壽序,上承歸有光的文學化壽序,下啟曾國藩的理學化壽序,可視為壽序發展的重要階段,亦是黃宗羲文道合一文論主張的實踐。

第二場

主持人:王偉勇教授(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發表人:施議對教授(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論 題:中興的期待與詞鬼的判斷——《納蘭性德集》例言
評論人:王偉勇教授(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發表人:孫克強教授(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教授兼副所長)
論 題:試論「清詞中興」
評論人:施議對教授(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發表人:曹明升教授(揚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論 題:選本批評與清代詞壇的統序建構
評論人:孫克強教授(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教授兼副所長)

  首先,由施議對教授發表〈中興的期待與詞鬼的判斷——《納蘭性德集》例言〉,論文提出「正」與「變」的思考,以及「朝代」和「世代」的兩種觀點,並藉箋析納蘭歌詞的機會,重返納蘭時代,作出思辯,提出如何解析詞作及探討詞學等相關議題之思考。

  孫克強教授發表〈試論「清詞中興」〉,提出「中興」的三個意涵:第一、清詞開拓新的境界,創立清人特有的品格氣質;第二、尊體;第三、理性的追求,典範的確立。同時就民國時期新派和舊派詞學家針對「清詞中興」議題的對立情況,作出精闢分析,深化「清詞中興」議題的探究。

  曹明升教授發表〈選本批評與清代詞壇的統序建構〉,認為清人透過選本批評的型態建構詞統,或用以獲得身分的認同、行為的依據,或達到區分正變、樹立正聲的目的,或為學詞者開示入門與深造之道,其影響是推進詞人經典化的進程,提升詞體地位,更推動清詞的創作與詞派傳承。

第三場

主持人:羅時進教授(蘇州大學敬文書院教授兼院長)

發表人:嚴志雄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論 題:明清易鼎之際江南太倉之南園與梅村
評論人:羅時進教授(蘇州大學敬文書院教授兼院長)

發表人:許暉林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論 題:黃河、錯覺與新的語言:論《老殘遊記》的景物描寫
評論人:呂文翠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發表人:謝俐瑩教授(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助理教授)
論 題:從案頭走向舞臺——從《繡襦記‧剔目》談崑劇折子戲的整編脈絡
評論人:黃思超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研究員)

  首先,由嚴志雄教授發表〈明清易鼎之際江南太倉之南園與梅村〉,論文從文化史的視閾,逐步探索吳梅村〈琵琶行〉所指向的「生命」和「歷史」世界,以及「賦義過程」和對讀者的期待,見解獨到。

  許暉林教授發表〈黃河、錯覺與新的語言:論《老殘遊記》的景物描寫〉,論文提出《老殘遊記》所反映的並非傳統遊人與名山勝景之間的關係,劉鶚所面對的乃是瞬息萬變、攸關家國命脈的兇猛黃河,治水工作的技術與知識亦影響他對自然山水的觀察,白話文的選用更是對於自然世界及儒學認識方式的重大轉折。

  謝俐瑩教授發表〈從案頭走向舞臺——從《繡襦記‧剔目》談崑劇折子戲的整編脈絡〉,論文提出從《繡襦記‧剔目》的舞台實踐,可觀照折子戲的流變軌跡及表演藝術家的整編脈絡,進而思考崑劇折子戲經營美感策略的方向。

  本次會議除國內知名學者外,另邀請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等享譽國際的頂尖學者與會,藉著最新的研究成果,達到相互對話、展現學術能量的主要目的,對當代明清文學與文化的研究產生正面而積極的影響。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