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備論述與戰爭書寫:以元明清為中心」學術研討會報導
|
|
2017「武備論述與戰爭書寫:以元明清為中心」學術研討會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古典文學研究室主辦,為胡曉真教授與廖肇亨教授所主持的三年期重點計畫「中國文學文化中的武備論述與戰爭書寫:以元明清為中心」之成果。會議歷時兩天,共分六個場次。
會議伊始,由胡曉真所長做一簡要開場發言,並說明此計畫之構想及此次會議兩項探討重點:一、儘管當前許多研究有使用關於戰爭的題材或論及戰爭,但對「戰爭」本身作為議題的思考卻遠遠不足。二、對學界中以「明清」作為研究時間劃區的長期關注有所反思,此次計畫將上至元、下至清以降有關戰爭的研究與討論,放入發想與探索的視域之中,希望在時代的研究跨度上有所突破。
第一場
主持人:劉苑如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發表人:廖肇亨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講 題:南浦文之與琉球王國
發表人:李嘉瑜教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
講 題:傅若金使越詩中的戰爭敘事
發表人:顏智英教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創設計產業系)
講 題:從「視角」看明詩海戰書寫的發展
本場次三篇皆觸及到中國域外的「戰爭」,並各自從文化交流、個體經驗以及長時段的「戰爭」書寫分析著手,十分豐富精彩。第一篇為廖肇亨教授發表之〈南浦文之與琉球王國〉,本文以薩摩僧人南浦文之 (1555-1620) 所撰寫的《南浦文集》,探討十六、十七世紀明朝、薩摩與琉球三角之間,南浦文之如何以佛教作為載體進行儒學知識交流,並放在 1609 年薩摩侵攻琉球一事的背景脈絡下,探討南浦文之如何「觀看」琉球以及其文集中所記載的種種「見證」。本文由此重新思考僧人在彼時東亞政治情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戰爭與文化交流之間的關係。
第二篇由李嘉瑜教授發表〈傅若金使越詩中的戰爭敘事〉,也是由人物出發,然而關注點大異其趣,特別著重於傅若金 (1303-1342) 的個體經驗,而非以官方使者的角度進行詮釋。有別於正史與集體書寫的史書中對西南傜亂出於官方視角的散文書寫,李教授筆下傅若金的使越「詩」跳脫了獵奇與思鄉的書寫模式,而是感性地書寫他的戰爭「見證」與自身感受。
第三篇由顏智英教授發表〈從「視角」看明詩海戰書寫的發展〉,本文為顏教授所主持之科技部整合型專題研究計畫「明代海洋經理與敘事之數位人文研究:海戰詩 Ⅱ」之部分成果。本文以「視角」作標的類型,搜尋資料庫中有明一代關於海戰的史料,又以嘉靖以前、嘉靖時期、隆慶萬曆以後做三大時間分期,分析出明代海戰中「戰士視角」、「百姓視角」等多樣性的書寫特質。
第二場
主持人:陳熙遠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發表人:周維強教授(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典藏科)
講 題:院藏《和碩康親王平定四省大功圖》初探
發表人:吳玉廉教授(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歷史系)
講 題:丈夫本領:滿洲統治下的騎射論述與性別認同
發表人:劉瓊云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講 題:重省戰爭:遺民劉九嶷《潔庵選義林遜國全書》中的「靖難」與明清易代
第一篇為周維強教授發表〈院藏《和碩康親王平定四省大功圖》初探〉,本文首先進行對《和碩康親王平定四省大功圖》的戰圖形式分析,並以此戰圖詩史的結合、一組陰陽印刻等形式,推論此圖應是清朝戰圖形式上的開先始祖。再來輔以《實錄》和《平定三逆方略》相對照,重建史事。最後則以探討戰圖作為國家武功宣傳品的物質史研究做結。
第二篇吳玉廉教授的〈丈夫本領:滿洲統治下的騎射論述與性別認同〉則回頭探問這種滿州男性騎射形象的論述演變,以《實錄》、《諭旨》、乾隆詩文及文人筆記等對騎射的論述為文本,分析清代皇室有關「騎射」論述中的性別認同問題。本文也帶入物質史的討論,探討與戰爭有關的武備如「反曲弓」與配飾如「扳指」等,將戰爭、性別與物質做一結合思考。
第三篇發表人劉瓊云教授不克前來,由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何幸真女士代讀其〈重省戰爭:遺民劉九嶷《潔庵選義林遜國全書》中的「靖難」與明清易代〉。此文將劉九嶷 (1606?1609?-1674)《潔庵選義林遜國全書》一書,放置在社會上下階層共同參與詮釋、各發議論的歷史記憶場域的「靖難」事件之社會文化脈絡下,介紹其人、事蹟、著作,而其《潔庵選義林遜國全書》作為「靖難」史評,觀點特異,談「義」而少及「忠」,且對「靖難」中人物重新歸類排序,文類有敘事、評論、詩歌、祭文等多種。本文於此重新思考,到底應將此書放在何種學術分野?其本身複雜性也挑戰了當前的學術研究操作框架中,應如何處理此書等問題。
第三場
主持人:廖美玉教授(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
發表人:賴信宏教授(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
講 題:宋元之際的戰爭變怪與世亂記憶——以《湖海新聞夷堅續志》、《江湖紀聞》為中心
發表人:楊玉成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講 題:罪與罰:晚明小說版畫的正義與暴力
第一篇由賴信宏教授發表〈宋元之際的戰爭變怪與世亂記憶——以《湖海新聞夷堅續志》、《江湖紀聞》為中心〉,本文藉由《湖海新聞夷堅續志》與《江湖紀聞》二書,對宋元易代的世間相書寫(戰爭)與神怪想像書寫(讖語等)兩者交織中,探討戰爭與記憶、忠臣意志以及大眾記憶等問題。
第二篇由楊玉成教授發表〈罪與罰:晚明小說版畫的正義與暴力〉,本文以雷神預言作為開場,貫穿本文核心思考的議題,即正義與暴力之關係。本文圖像資料豐富,並分為五個項目探討:殺戮、酷刑、俠客、屠殺及性別。最後,由描繪暴力的晚明版畫圖像,分析晚明的「惡的宇宙」世界觀,並認為這種觀念可追溯到泰州學派。除此之外,本文也留意到晚明的蓬勃商業經濟發展,促使了這種血腥色情的圖像商品出現。並觀察到晚明種種圍繞身體的「規訓」話語與實踐,由此推論晚明思潮於主體哲學上的一重大轉折。
第四場
主持人: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發表人:王鴻泰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講 題:以暴制暴:明中期倭亂下的武備論述與民風士習
發表人:萬潤保教授(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講 題:明清倭亂題材文學作品中的女性書寫
發表人:李瑄教授(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講 題:幕客視界:徐渭筆下戰爭的立體圖景
本場次三篇皆圍繞明代「倭亂」論述,涵蓋面向有社會文化、心態、個人書寫與性別等等,十分多元精彩。首先,由王鴻泰教授發表其〈以暴制暴:明中期倭亂下的武備論述與民風士習〉一文。王教授有關明代「武」的社會文化史與文人心態史的相關研究著作已相當豐富,本文則是進一步將時空設定在明中葉的「倭亂」,然而並非專談「倭亂」本身,而是因「倭亂」而發生的其他情況,例如民變與兵變、練鄉兵與官紳矛盾、尚武風氣、打行出現等等。因「暴力」(倭亂)而刺激對暴力的習見與尚武崇拜,又因如此對「暴力」崇拜與認可,本文呈現於讀者眼前的是一幅頻繁戰亂之下,人們競氣比武的時代圖像。
第二篇由萬潤保教授報告〈明清倭亂題材文學作品中的女性書寫〉,對倭亂中描寫關於女性的文學作品進行文本分析,其書寫方式約分為三個發展階段:一、將女性描寫成最主要的弱勢受害群體;二、以主要出現在明末清初的王翠翹故事為代表,分析其故事流傳的版本演繹,此類故事呈顯出的女性(即王翠翹)以美人計為國犧牲;三、主要在晚清時,因西方思潮引入,連帶影響女性形象的塑造,進而理想化抗倭女性,呈現中國文學中全新的女性形象。
第三篇論文〈幕客視界:徐渭筆下戰爭的立體圖景〉,由於李瑄教授因簽證問題無法到場,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邱怡瑄女士代為發表。本文首先介紹徐渭出身與成長於倭亂地區的背景,其本身作為災區百姓、文人、幕客等身分對戰事的「參與式」書寫,蘊藏了許多不為人知的豐富內情,從而展現嘉靖東南平倭戰爭的各個側面,不只是戰爭背後的政治,還有主帥的心理變化、軍中的宗教性活動與戰場中各階層的人物故事等等,如此多層次的戰爭圖景,也展現了明代中後期文人書寫的多元價值。
第五場
主持人:楊貞德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發表人:嚴志雄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講 題:失落桃花源——吳梅村詩中的亂離與身世之哀
發表人:金環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中文及歷史學系)
講 題:書寫暴力下的日常碎片:讀太平天國時期日記手稿
發表人:劉恆興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講 題:〈牛車〉在「滿洲國」:論呂赫若小說的首次譯介與大連文壇 (1935-1936)
本場次三篇論文皆著重在戰亂時期的個人書寫。第一篇由嚴志雄教授報告其〈失落桃花源——吳梅村詩中的亂離與身世之哀〉。本文詳析吳偉業(梅村,1609-1672)的詩文,細膩描繪出吳偉業明末清初逃難、避難、仕清與致仕等生命經驗,並圍繞著其心目中的桃花源(即礬清湖),形構其寄寓其特殊記憶之「礬清湖敘事」。
第二篇由金環教授發表〈書寫暴力下的日常碎片:讀太平天國時期日記手稿〉。本文也是由個體作為主體視角出發,探索個體處在戰爭暴力時的日常生活細瑣。將此書放置在手抄本文化脈絡下,以書籍史及物質史等分析手法,解讀沈梓 (1833-1888) 的《避寇日記》的紙片型態,考訂內容時序與書寫節點,並探索日記作為一稿本,因事態演變,或書寫者因情境游移而轉變視角,反覆地刪改修剪與增補記錄等等的書寫本質。嚴志雄與金環二人之文章,與第二場劉瓊云教授談明遺民劉九嶷一文,三者皆對個體於戰亂時的種種深層情感與綿延反思,值得相併一讀並互相激盪。
第三場則由劉恆興教授報告其〈〈牛車〉在「滿洲國」:論呂赫若小說的首次譯介與大連文壇 (1935-1936)〉文章。本場從明末談起,再次清末,最後以民初做結,本文同時也是此會報告論文中,研究時代跨至二十世紀唯一一篇。本文以呂赫若 (1914-1951)〈牛車〉一文的創作及其文本在滿洲國的翻譯、傳播與影響的情況作為核心材料,著重分析以下兩點:一、有別於學界對〈牛車〉的解讀集中在其殖民現代性的討論,本文則著重在〈牛車〉作品本身內涵的現實意識以及對群眾的情感關懷,並認為藉由此共同情感上的同理與關懷,才能有效對抗殖民現代性帶來的矛盾。二、藉由比較翻譯版本的不同,對照呂赫若〈牛車〉原文刊登前後,於大連文壇報刊所討論的社會議題,進行其創作動機分析,進一步探討可譯性的問題,並以此重新思索作為殖民地文學者,對其分析應不僅只關乎階級、民族等社會與政治認同,而是應更偏向對人類獨特性的感知與其本身更為深沉的個人現世關懷。
第六場
主持人:雷之波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發表人:錢云教授(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講 題:書寫歷史:金末元初士人筆下的前朝與戰爭
發表人:汪詩珮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講 題:之前、之後、之中、之間:元明戲曲中尉遲恭的戰爭敘事
發表人:胡曉真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講 題:萬曆平播之役與戰爭書寫
本場次三篇圍繞戰爭書寫本身,且不僅僅是作為紀錄的書寫,而是探索書寫戰爭本身中種種書寫變形。錢云教授發表的〈書寫歷史:金末元初士人筆下的前朝與戰爭〉藉由金末元初,尤以元好問為主的士人的詩文書寫,探討幾個歷史書寫的價值取向問題:一、以詩存史的問題,詩本身作為史料的再探討;二、歷史評價的問題,探討人的情感經驗作為歷史學探討對象之可能。又,歷史事件中人的複雜情感與其書寫之間,有更複雜交錯的可能;三、分析史料時,也應分析古人的歷史思維模式,及撰述意圖本身的關係;四、在戰爭與戰後整體時間段的遠近中,「遺民書寫」的變化問題。由細看「歷史書寫」本身開場,第二篇與第三篇則是轉向歷史劇與歷史小說中的歷史書寫。
第二篇由汪詩珮教授發表其〈之前、之後、之中、之間:元明戲曲中尉遲恭的戰爭敘事〉,藉隋唐之際小說戲曲人物尉遲恭,對比元刊雜劇《尉遲恭三奪槊》與明宮廷改本雜劇與民間南戲各版本中的內容差異,觀看尉遲恭的角色性質變化,並探討當戰爭變成娛樂,其形式變化及意涵等。本文最後由探討晚明三欄併陳的選本編排策略與視覺效果,嘗試回答尉遲恭由英雄豪情轉變為隱士高人的戰爭與戲劇中形象轉變的書寫問題。
最後一篇由胡曉真教授報告〈萬曆平播之役與戰爭書寫〉。本文將與會者的視線拉向中國西南,時間設定在萬曆時期,戰場為播州,圍繞著這場「萬曆平播之役」有關的人物有:播州土司楊應龍 (1551-1600)、平播總督李化龍 (1554-1611)、貴州巡撫郭子章 (1543-1618) 等。胡教授從播州楊氏土司的家族起源塑造談起,以有關楊氏家族有關的身分話語語境為背景,進一步探討有關「萬曆平播之役」不同的文本,例如《平播全書》、《黔中平播始末》、《萬曆三大征考》、《萬曆武功錄》、《兩朝平壤錄》與《征播奏捷傳》等,探討從不同的身分視角如何書寫戰爭,以及圍繞戰爭種種文類敘事之間的競逐與對話,從而能以全觀視野,析解出各個文本之獨特性所在。
總結本場會議,結合跨文類與跨領域的文史學者,從文學、圖像、物質、歷史、心態、宗教、性別、文化交流等豐富多元的問題視野,進行圍繞著「戰爭書寫」的深度對話。不同以往研究只關注英雄與菁英男性式的戰爭書寫,對「戰爭書寫」重新審視的同時,也同樣關照日常百姓與多元性別等面向。另一方面,鑒於此會於主題構想上,特別關照各種語境的文本互相影響參照與交流,在時間區段或者空間佈局皆有所突破,上推至宋,下沿至民初,空間則論及琉球、越南與中國東北與西南等,時空調度十分宏觀,研究視域由此開闊,議題巧思不斷,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