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歐語文獻讀書會」第三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耶穌會士張誠 1688 年的蒙古遊記:離開內地的描述 The Jesuit Jean-François Gerbillon’s 1688 Mongolian travelogue: Leaving China proper
主講人: 馬騰教授(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持人: 謝歆哲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22 年 5 月 23 日(一)下午 3:00 至 5: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檔案館第三會議室
撰寫人: 林以婷(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MBA 碩士生)
 
「明清史歐語文獻讀書會」第三次討論會紀要
 

  2022 年「明清史歐語文獻讀書會」第三次討論會,由召集人謝歆哲教授主持,邀請近代史研究所馬騰教授演講。馬騰教授的講題為「耶穌會士張誠 1688 年的蒙古遊記:離開內地的描述」,以康熙二十七年 (1688) 耶穌會士張誠 (Jean-François Gerbillon, 1654-1707) 出使俄國邊界的日記作為討論文本。

  演講伊始,馬騰教授先以康熙皇帝的塞外巡行的記錄,介紹清康熙時期對塞外邊疆的治理。康熙皇帝出行蒙古和關外地區的相關紀錄,在法國傳教士張誠的旅行日記有所記載,包含康熙三十一年 (1691)、三十二年 (1692) 的出行。而查慎行 (1650-1727) 的《人海記》、汪灝的《隨鑾紀恩》則記錄康熙四十二年 (1703) 的出行。

  1688 年 5 月,為了與俄國談判,中國使團率兵千人,出行至俄國與喀爾喀色楞格斯克邊界,尚未抵達,便於7月接獲皇帝命其返回的聖旨,因喀爾喀地區遭到西部部族厄魯特(又稱瓦剌)進攻,阻斷出行的路徑,只好中斷旅途返回北京。直到 1689 年 6 月,中國代表團才重新啟程前往尼布楚談判。錢良擇 (1645-?) 與張鵬翮 (1649-1725) 各自將 1688 年前往色楞格斯克的旅行過程,分別寫成《出塞紀略》與《奉使俄羅斯日記》(又稱為《奉使俄羅斯行程錄》)二書,可視為清代漢臣奉使出塞最早的記錄。隨行的兩位傳教士張誠與葡萄牙傳教士徐日升 (Tomás Pereira, 1645-1708) 擔任拉丁文通譯,並各自將出行過程記錄在《徐日升日記》(1690) 與《張誠日記》第一章〈1688 年的第一次旅行〉(Premier voyage en Tartarie) 內。

  此次研讀的文本《張誠日記》,作者張誠是法國耶穌會傳教士,1685 年受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派遣至中國傳教。張誠有「國王數學家」的封號,到了中國後,他替康熙皇帝講授西方地理、哲學與數學等知識,並伴隨皇帝或大臣出行蒙古和關外地區共八次。康熙四十六年 (1707),張誠病逝於北京。

  《張誠日記》收錄於法國漢學家杜赫德 (Jean-Baptiste Du Halde, 1674-1743) 的《中華帝國全志》(1735) 中第四卷〈1688 年的第一次旅行〉與〈遵照皇帝的命令耶穌會士張誠和徐日昇於 1689 年在韃靼的第二次旅行〉。《張誠日記》以日記形式記載旅途艱辛的狀況,所經過地區的山川景色與人民生活面貌,留下豐富的蒙古與關外地區的描述,並見證喀爾喀地區歸順清朝等重大歷史事件。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