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檔案讀書會」第四次讀書會紀要
|
|
本次「中西檔案讀書會」由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蔡松穎博士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陳曉筠領讀雍正朝《議覆檔》史料,蔡博士對清代歸化城有諸多研究,本次領讀的事摺〈大學士鄂爾泰等議奏歸化城添設理事同知辦理蒙民案件〉及〈領侍衛內大臣豐盛額等議奏歸化城蒙民案件分別辦理折〉延續先前的研究領域,主題圍繞雍正十二年 (1734) 蒙古首領丹津(或稱丹晉)所處的歸化城。
歸化城在皇太極時期被滿人征服後設有兩位都統,統治自林丹汗時期就居住於此的蒙古人和漢人。這裡的居民可區分為被歸化城土默特都統管理的土默特旗人,被山西巡撫、歸綏道和理事同知共同管理的民人,以及由將軍管理的旗人。審理案件時三方經常出現職權模糊的情形,例如蒙民交涉案件雖習慣移交地方同知,然而最終仍要由知府定奪,歸化城都統在這類案件中幾乎失去權力,本應負責蒙古人案件的副都統也被架空。為了改變歸化城的政治僵局,丹津陳請將審理蒙民案件的權力還給他和歸化城官員,皇帝批准由副都統管轄、綏遠城將軍統領。
隨著朝廷的政策變化,歸化城的蒙古人反覆經歷權力被剝奪、賦予、再被剝奪的過程。康熙朝就曾取消都統的世襲權並改派八旗官員,直到雍正朝方重新賦予都統世襲權,但到了乾隆年間,朝廷下令都統再度改由八旗官員擔任、整併八旗駐防和歸化城土默特旗。蔡博士在此指出一個疑點,歸化城蒙古人的官職與地位不斷被旗人挑戰,為何身為蒙古人的丹津反倒在雍正元年 (1723) 請設理知同事、雍正十二年又向清朝皇帝主張增派行省體系的大員 (ambakan hafan) 於歸化城?
經歷過對西北戰爭時期與歸化城貿易的興起,對丹津而言,與八旗官員合作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在政治傾向方面,雖然他出身歸化城土默特,但其政治立場更像一個八旗官員,甚至能說出「伊等因係蒙古,常出紕漏」之語,在思想上也未把歸化城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對此,也有與會學者提出不同看法,指出丹津的本意可能是提昇歸化城自主性,而綏遠城將軍一職不僅是軍事職位,還有地方治理的作用。
陳曉筠從〈大學士鄂爾泰等奏請鑄給王額駙策凌靖邊副將軍印折〉及〈大學士鄂爾泰等議奏欽拜請賞護軍統領纛旗事折〉考察邊疆官員的任命問題,史料背景涉及康雍二朝對準噶爾的戰爭,尤其是雍正十年 (1732) 八月「光捷寺大捷」前後的朝廷。
西北將領的設立始於康熙二十九年 (1690),雍正七年 (1729) 傅爾丹、錫保始有「靖邊大將軍」之名,雍正十年由寧古塔將軍常德任靖邊大將軍之副將軍。「定邊大將軍」及「定邊左右副將軍」則設於雍正十一年 (1733) 西北戰事稍停後。陳曉筠還透過滿、漢文奏摺的對照,提出「靖邊」對應滿文 bolho(綏靖)、「定邊」對應滿文 toktobure(使平定)的語言學觀點。
定邊左副將軍手握重大軍權,將軍人選的考量在不同時期各有不同。乾隆十八年 (1753) 前多由喀爾喀王公擔任此職,如額駙策凌、成袞札布。額駙策凌出身蒙古喀爾喀土謝圖汗部,幼年入內庭教養,加上康熙、雍正時對準戰爭的卓越軍功,使他成為極少數死後享太廟的蒙古將領之一。但乾隆十九年 (1754) 起,清廷開始認為定邊左副將軍一職權力過大,改由滿洲人擔任。期間朝廷一度任命歸降的阿穆爾薩納為定邊左副將軍,阿穆爾薩納叛亂後再度恢復由滿人任職。隨著對準戰爭再起,蒙古喀爾喀的成袞札布二任定邊左副將軍,策凌次子亦被任命。經歷啟用蒙古喀爾沁部、巴林部的過渡期,乾隆四十五年 (1780) 後多以滿洲八旗的宗室充任。
在領讀完後,兩位領讀人各自分享研究心得。蔡博士表示,利用《議覆檔》研究的優點之一,是發現官書未記載的政策形成的細節,對制度史的研究助益良多。陳曉筠則從《議覆檔》補足朝廷派遣軍務官員、授印的詳細流程,並延伸清廷對於邊疆治理的權力羈縻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