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4年「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工作坊 苗栗沿山田野踏查活動紀要

 
召集人: 林玉茹教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 2014 年 7 月 26 日(六)至 27 日(日)
地點: 苗栗縣、台中市等地
撰寫人: 鄭螢憶(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生)
 
1784年「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工作坊   苗栗沿山田野踏查活動紀要
 

  《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乾隆四十九年 (1784) 繪製,係一長達 6.57 公尺、寬 0.62 公尺的大幅山水畫主題地圖。經考訂,該圖為乾隆朝第三次勘察臺灣番界後所繪製,並以紫線標示,有別於乾隆十五年 (1750) 和二十五年 (1760) 僅繪製局部地區的紅線圖和藍線圖,而被稱為「番界紫線圖」。圖面上方寫有 14,000 餘字,有助於了解乾隆朝晚期,清帝國對臺灣的領土和番界政策以及邊區土地開發史,是非常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此次田野調查活動主旨為釐清紫線圖相關圖說,與古今地形、地貌及聚落之變遷。成員包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東華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成功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東吳大學等校教師、博士生,共 13 人(圖一)。

  本次田野活動由工作坊成員東吳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陳志豪負責安排和解說,行程係考察淡水廳番界位置的變動與地方社會的變化。考察範圍以今苗栗縣公館、銅鑼、三義、苑裡、通宵、西湖以及臺中市外埔、大甲、后里等地區為主。考察方式是利用古今地圖相對位置、契約文書、地方寺廟碑文等民間文獻,考證紫線圖的相關記載,並深入觀察其聚落空間、地形地貌等自然人文景觀,以協助工作坊成員重新思考「番界紫線圖」的歷史意義。

  7 月 26 日的考察行程,為苗栗市義民廟、三山國王廟;公館鄉義民埔、石牆村關帝廟、館中村公館五榖宮、玉谷村五鶴山五榖宮;銅鑼鄉芎焦灣(今新英國小附近)、中平村五榖廟、中平村天神宮。

  上午,在苗栗市義民廟的考察過程中,見到目前留存的義民塚一座、捐資興建該廟的 327 位會友之神位。陳教授指出,從捐資修建廟宇的地方菁英組成來看,該廟並不是苗栗市街的核心廟宇,反而是與沿山移墾者有密切關係。陳教授也質疑寺廟格局、方位與相關史料的記載,認為苗栗義民廟恐非義民廟,最初可能如方志所載是奉祀淡水同知潘凱的廟宇。潘凱於乾隆四十九年因處理界外土地問題而喪命,而義民信仰的產生可能與林爽文事件後的歷史發展有關。

  其次,在檢視義民廟祀奉的會友神位(圖二)後,亦發現紫線圖中開墾中心埔一帶的「謝光榮」名列其中,顯見苗栗義民廟與邊區開發的關係甚為緊密。此一發現不僅有助於釐清紫線圖記載,也讓研究者更進一步挖掘出開墾者在開墾過程中的網絡關係。


苗栗市義民廟長生祿位

  下午的考察則以公館、銅鑼地區為主,該區域因開墾型態形成了特殊「芎中七石隆興」五庄一公廟(五穀宮)的聯庄祭祀組織。此次考察除進一步觀察芎焦灣、石圍牆、七十份等紫線圖番界外開墾地區的自然環境、聚落型態,也藉由紫線圖的圖說記載,思考乾隆晚期此區域開墾史,其初墾時間可能遠比文獻記載要來得更早一些。工作坊成員皆認為過去苗栗沿山地區的開發史,在缺乏直接史料證據下,只能從乾隆五十五年 (1790) 施行的番屯制度開始談起,但事實上乾隆年間的番界從未阻斷人群的移動或拓墾。因此,紫線圖的解讀將有助研究者重新思考臺灣沿山地區開發史、清廷番界政策的變化與影響等問題。

  其次,在中平村天神宮採集該廟在 1909 年「芎中七石隆興」共同攤派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費用的帳冊(圖三)。此帳冊資料,不僅具體記錄日治初期該廟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相關事務,例如動員多少陣頭、經過那些公廟等;同時,從經費支出地類目、各庄攤派金額,也可用以知悉此聯庄組織的運作模式,可說是理解地方寺廟祭祀組織型態和人群網絡的重要史料。


天神宮帳冊資料

  晚間,成員研讀相關文獻資料,並討論當日田野調查成果。各人就清代乾隆時期番界政策與地方開發提供意見。共同的看法是,即便乾隆時期清廷對臺灣沿山規範一套共同番界政策,但因各縣廳所採取的界外土地處置辦法不同,各地人群所講述的地方開發歷史過程也會不同,這說明了臺灣區域歷史發展的差異與多樣性。同時也應注意紫線圖所呈現的界外土地處理辦法,表面上看來雖具有一致性,似為統一考量的結果,可是實際上可能是不同區域社會整合後的結果。

  7 月 27 日考察臺中市外埔區月眉崁與土城、大甲區四張犁、苑裡鎮芎蕉坑、苑裡坑、通霄鎮壽公祠、內湖吞霄埔(今楓樹國小附近)、西湖鄉五龍宮與宣龍宮等地區。考察外月眉崁、芎蕉坑、苑裡坑、吞霄埔的現今位置、地形地貌,有助於紫線圖重製相關位置之精確定位,且對官方判定埔地為禁墾區或請墾區之準則有更多的了解。在通霄鎮壽公祠,陳教授指出興建此廟的成員與苗栗義民廟的建造者,有很高的重複性,這意味著 18 世紀苗栗山區拓墾組織背後的人群網絡可能並不侷限在沿山地區,而是更大的區域。

  最後,在田野調查結束後,一行人至吳濁流紀念館休憩討論。在館內,竟意外發現展覽中的吳濁流所藏乾隆時期契約文書(圖四),與此調查活動不謀而合。該契約是乾隆五十一年 (1786) 吞霄社副通事給漢人的墾契,內容載有淡水同知潘凱清釐田甲的記錄。該契約未見於任何出版品或數位資料庫,因此可說是一大發現。


乾隆時期契約文書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