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儒學」研究工作坊第一次討論會紀要

 
報告人: 何威萱教授(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周敘琪教授(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召集人: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 104 年 3 月 7 日(六)下午 2:00 至 6: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撰寫人: 吳冠倫(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近世儒學」研究工作坊第一次討論會紀要
 

  2015 年第一次「近世儒學工作坊」討論會於 3 月 7 日下午二時,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會議室舉行。本次會議由元智大學助理教授何威萱、銘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周敘琪報告論文,共 9 人出席。

  何威萱教授提出討論的論文是〈從「傳經」到「明道」:明代前期孔廟從祀判準的轉變與程敏政在其中的角色〉,文章摘要如下:

  帝制中國時期,孔廟從祀無論對於朝廷或士人,皆為不可輕忽之大事。唐代創立孔廟從祀制度,其判準主要為「傳經之儒」(經學學術成就),明嘉靖九年 (1530) 後始正式加入「明道之儒」(道德修養與德行表現)的選項。吾人極易將嘉靖九年的重要轉變與陽明心學的發展相聯繫,但事實上這種提升「明道之儒」的努力自明初以來便不曾間斷,非因陽明心學而後有之。弘治元年 (1488) 程敏政 (1445-1499) 已完整而具體地提出一藍圖及願景,弘治八年 (1495) 由其促成的宋儒楊時從祀更開新風先例,嘉靖九年孔廟從祀全面革新實本於斯。本文全面檢視明初以來關於孔廟崇祀的論述,說明程敏政集明初相關議論之大成,意圖樹立新的儒學典範,並試圖探討程敏政在此議題所扮演之角色的相關政治社會脈絡。

  與會成員認為文章應更清楚說明與辨析「傳經之儒」與「明道之儒」;文獻解讀時應注意「學行」是否等同於道德,學識是否等同於德性;程敏政之疏賦予孔廟嶄新的功能與期許,但此疏有這麼高的價值嗎?「尊德性」優先於「道問學」的觀點是明初的學風嗎?或者是宋明理學普遍的看法?此外,也提出一些關於文章詞彙的運用、文章主軸與章節安排等問題以供參考。何教授回應,傳經之儒意是指憑藉著經學學術成就獲陪祀孔廟;明道之儒則是憑藉著道德修養、德行表現而獲陪祀孔廟,而非憑藉著經學學術成就。對這兩者的區分,何教授表示她的解讀方向與黃進興、秦蕙田不同,日後修改文章會對此問題多做解釋。

  周敘琪教授提出的論文是〈現代中國的婦女與家庭經濟〉,論文摘要如下:

  晚清民初的婦女在家庭經濟中具有多重角色和地位,此一課題的研究也受到學界的重視。中國現代家政學的研究,多將「家政學」視為西方或日本傳入的新學科;而 1920 到 1930 年代初期的社會調查,著重在對家庭經濟做量化、靜態的描述,並特別注意「家庭收入與支出」的數字調查,據此來診斷家庭經濟的好壞。本文認為應當從「新舊交融」和「生活實踐」兩方面來加以理解,注意:1. 家庭經濟的主要意涵不僅是收入和支出,也應將現代主婦科學治家的精神,文化中的性別分工,以及社會生活對家庭消費的制約等因素一併考慮。2. 近代「家庭經濟」概念的形成、接受與傳播,雖受西方「家政學」的啟迪,但中國傳統治家思想亦不能忽略。3.「妻子」的新角色與婆媳之間價值觀念的差異及其實踐,將有助於我們重新理解近代家庭的權力關係。

  與會成員多認為本文題目太大,既似研究回顧,又像是處理中國近代婦女變遷之研究,建議以「近代中國婦女與家庭經濟的回顧與未來展望」為題,針對家庭經濟的辨析多作討論;也有建議選擇更特定的議題,發展成研究論文。對於文中提及鑰匙權象徵家務的獨立處分權,成員則提醒《禮記》已有相關概念,或許不是到中國近世才發展出的現象。除此之外,文中關於梁啟超「賢妻良母」之論述,有成員建議可將出處、解讀及其論述之排序整合得更清楚些。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