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儒學與社會研究工作坊」第一次討論會紀要

 
報告人: 侯潔之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何威萱教授(元智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召集人: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時間: 2017 年 2 月 18 日(六)下午 2:00 至 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大樓會議室
撰寫人: 吳冠倫(科技部計畫專任研究助理、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
 
「近世儒學與社會研究工作坊」第一次討論會紀要
 

  2017 年第一次「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討論會於 2 月 18 日(星期六)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大樓會議室舉行。本次會議由侯潔之教授與何威萱教授報告,共 12 人出席。

  侯潔之教授發表〈無善無惡之辯:以管東溟、顧涇陽論戰為中心的探討〉一文,文章摘要如下:

  管、顧之辯作為晚明「無善無惡」說的重要論戰之一,在救正流弊的共同指向中,分別從正反持論將問辯導向對「性善」的肯定。持肯定立場的東溟,在「善」與「性」的二重思維中,先將性體抬昇到宇宙根源的地位,並以「至善無善」的超越義將「無善無惡」說反轉為對「性善」說的支持。持反對態度的涇陽,則秉持本體工夫一致的觀點,質疑「無善無惡」說在本體價值義的泯除中導致為善工夫的失落,進而主張「性善」方為本體面目。儘管他們最終並未達成共識,然而,他們在本體詮釋上卻有三大共性,其一是皆以「性善」為最終思想導向;其二是不約而同地將「心之體」過渡到「性體」上,其三是皆從道德論意義上彰顯「善作為性之本質」的不可移易。這表示因應玄虛風尚所引發價值淪喪的現況,問題意識已移轉到「如何確立道德本質以重整倫理秩序」上,於是致思趨向表現出從心體到性體、從無善歸結於至善、從道德主體實踐到客觀天道的提挈的轉變。此意味著晚明學術發展已逐漸脫軌心學,而管、顧在朱、王學之外所嘗試的思想取徑,則與晚明性學趨勢匯流,蘊含了重建倫常意圖的深刻現實意義。

  發表完後,與會成員對本文提出許多討論和建議,包括:希望侯教授能更清楚說明問題意識和前人研究成果;管東溟與顧涇陽的論戰不是管東溟學說的主軸,論文可再加強對「三教合一」論述的討論;對於管東溟「性」、「善」、「無」三個概念間的關係,亦可再加以詳述;管、顧二人在漫長的辯論中,是否有改變立場?若未改變,辯論的意義何在?另外,侯教授在結論提到,晚明學術發展已逐漸脫離心學、轉向性學,此發展趨勢可在管東溟、顧涇陽思想中得到驗證。關於此,與會成員認為應再多舉實例說明。也有人認為,以管東溟作為例證,恐不合適,因為管東溟思想中的佛教色彩濃厚,不應將其性論侷限於儒學傳統的人性論,若不能深入考慮佛教義理的層面,對於管東溟的解讀會偏離他思想的主軸。

  何威萱發表〈袁黃心性論及工夫論淺說〉一文,文章摘要如下:

  袁黃 (1533-1606) 最為人熟知的著作是《了凡四訓》,於晚明清初的勸善運動造成巨大影響。關於袁黃採用功過格的形式、效用與三教元素、掀起的儒學內部的爭議、以及這種勸善運動在晚明思想史、社會史上的意義,學界已有豐富討論,對袁黃的研究亦多半由此徑路入手。然而,功過格及其勸善思想雖包含諸多儒家以外的成份,但袁黃在推介其功過格體系時,多援引傳統儒家經典而非釋、道文獻論證其合法性,顯示儒家經典亦是支撐其功過格體系的重要一環;此外,袁黃之父袁仁 (1479-1536) 與王守仁(陽明,1472-1529)弟子王艮(心齋,1483-1541)、王畿(龍溪,1498-1583)俱有深交,袁黃亦曾問學於王畿,可見宋明理學是袁黃深有接觸之場域,相關論旨及理論架構勢必熟稔於心。因此欲真正瞭解袁黃之勸善思想,必不可忽略其中蘊含的儒學(特別是理學)元素。本文擬以袁黃著作中,與理學範圍最直接相關的《四書刪正》為核心,透過梳理該書對心性工夫的論述,嘗試討論這些要素與其勸善思想間的關係,以期擴大袁黃研究的視野與格局,俾其形象更為完整充實。

  發表完後,與會成員討論和建議的重點包括:袁黃的著作豐碩,思想龐雜,《四書刪正》在袁黃思想中占有何種地位,如何與其他著作合觀?袁黃三教的思想與本文所討論的儒家心性之學間的關係如何?《四書刪正》為科舉用書,應有商業性質,如何依此文本解讀袁黃思想?全文既限於《四書刪正》一書,建議題目更改以此書為主題,縮小討論的範圍。另外,與會成員也針對部分文本的解讀和比較提出商榷。由於《四書刪正》一書不易看到,大家建議何教授在論文中附上原書書影,將有助於讀者理解文中對此書的描述與討論。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