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第四次讀書會紀要

 
講題: 「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從宗教思想史的角度看作為仙藥的茶
主講人: 張名揚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主持人: 廖肇亨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召集人: 廖肇亨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 2017 年 4 月 21 日(五)上午 10:00 至下午 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二樓會議室
撰寫人: 賴霈澄(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第四次讀書會紀要
 

  「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2017 年第四次讀書會邀請日本名古屋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張名揚博士,以「『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從宗教思想史的角度看作為仙藥的茶」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主持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廖肇亨教授表示,茶在東亞地區的流佈與禪宗關係密切,《喫茶養生記》的作者榮西 (1141-1215) 也以日本臨濟宗開山祖師的身分為人所知,但其實除了禪宗之外,他亦與道教、密教有接觸。

  張博士長期以茶作為研究主題,此次演講分為兩部分,前半段介紹榮西書中呈現的獨特茶理論,以及茶於當時社會的宗教性特徵,並從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觀點理解這部書的價值;後半段以茶當作供品〈題未詳聖教〉切入,勾勒出被當作仙藥的茶,在日本祭祀中亦作為供品進獻給神,冀能藉此理解日本中世茶文化的多個面向。

  首先,張博士說明榮西曾兩度入宋,主要活動於中國浙江省,其所撰述《喫茶養生記》的時代推估為 1211 年(初治本),是日本最早介紹茶的專書。全書分上下兩卷,上卷介紹茶、下卷介紹桑以及其他的藥材、處方。張博士表示,《喫茶養生記》中與茶或植物相關的知識、論述多引自《太平御覽》、《大觀本草》,如陸羽《茶經》的內容也是轉引自《太平御覽》。從〈序文〉可知他認為茶是養生仙藥,有延年益壽的功效,其所提出的理論認為心臟為五臟之王,故養生需從心著手,「茶是味之上首也,苦味是諸味上首也。因茲心藏愛此味,以此味建立此藏安諸藏也」這段話,乃榮西將茶視作仙藥最重要的論述,當中亦包含本草學的相關知識。《神農本草經集注》(《本草集注》)可稱之為現行所有本草書原型的重要藥學書,由陶弘景 (456-536) 以當時流傳的《神農本經》為主,並參照《名醫別録》等書編纂而成。

  而後,張博士提及日本學者和田萃教授研究《本草集注》在日本的流傳情況,指出此書在七世紀初便已傳至日本,並在延曆 6 年 (787) 5 月前被視為本草學的基本用書;此外,和田萃教授發現奈良時代的貴族階層對仙藥極有興趣,但十世紀以後,在日本與本草相關的文獻資料裡,關於仙藥的記載卻明顯減少。關於此,張博士認為作於十三世紀的《喫茶養生記》將茶視為仙藥,並指其為「人倫延齡之妙術也」,有可能是承襲古代將茶視為仙藥的理論,或企圖在當時以茶為祭祀物品的社會中再次推廣過去將茶作為養生仙藥的觀點。

  張博士接著介紹「称名寺聖教」,称名寺乃日本真言律宗寺院,旁邊為金澤文庫,聖教是指 12 世紀末至 16 世紀末成立於日本寺院的典籍類總稱。2016 年 8 月,称名寺聖教與金澤文庫文書共計約兩萬餘件的藏品被指定為國寶。其中張博士找到一份文獻「〈順忍書状〉(《金澤文庫文書》994)紙背〈題未詳聖教〉」,記載:「酒尤可獻也,人間榮耀無過酒,以勸尊位,感應可然也,若無酒,茶可用,若皆有者,共可獻也,是仙藥也。」除此也有以松菓、菜(ナツメ)、餅、酒為仙藥供奉的文字。張博士指出,從《抱朴子》以來就有將松菓與棗視為仙藥的說法,可推斷〈題未詳聖教〉有受到中國的影響。這份文獻最讓張博士感興趣的是「非世俗的仙藥(茶)」與「象徵人間榮耀的酒」可同時用在〈題不詳聖教〉的祭祀中,他考察此法最早來自日本〈大黑天神〉(「称名寺聖教」320函—— 90)「酒一杯」下小字註「若無用茶」;不過〈大黑天神〉當中的說法也是轉引而來,因此張博士認為可上推至皇慶 (977-1049)《谷記》,而祭祀的內容則與義浄 (635-713)《南海寄歸內法傳》相關。綜上所述,〈題未詳聖教〉可能是用以解釋〈大黑天神法〉的用法,而其中以茶代酒為中國傳入日本的作法;另一個需考量的背景應是日本鎌倉時代後期以後,茶才開始大量普及到社會,但〈大黑天神法〉中可見「乃至人宅亦爾也」,似乎個人亦可進行該祭祀,若如此需要以茶代酒來祭祀,社會環境似乎更接近中國社會而非日本。最後,張博士表示針對祭祀一事,大黑天的信仰內容相當豐富,與福星、戰神或廚房神都有關;另外,茶同時作為養生仙藥與供品,也可能與星宿祭祀有關,因為星宿也被認為與除病延年有關,值得後續繼續研究。

  演講結束後,與會學者討論熱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淑芬教授認為,張博士的研究方法是細緻地在文獻中爬梳、推測,很有日本學者的特色。關於今日主題,她認為榮西的禪宗與密教背景不可忽視,而〈題未詳聖教〉也可能是談密教的文獻;在密教中就有以酒、肉為供品獻給護法神的傳統,這方面的研究需要同時考慮中國宋代、日本與藏傳佛教中茶的角色,文獻上也可蒐集日僧入中國求法中所有與茶有關的資料。廖肇亨教授則認為,張博士演講中表示六朝茶已在中國社會盛行,這樣的推測有無更多證據?劉淑芬教授對此補充,江南方面雖然較早,然六朝出土的墓葬中茶杯與茶盞都是上層階級所用,民間是否流行尚須考慮。另外,廖肇亨教授提到,榮西有禪宗的背景,因此可能與日本武士階層來往密切;他不是第一個將茶帶到日本的人,但可能與茶進入武士的文化教養造成的風氣轉變有關,而且榮西是宋代來中國的,當時茶文化已經很盛行,應將他的中國經歷與《喫茶養生記》一併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郭珮君表示,〈題未詳聖教〉的形式是筆記性質,前面有相當顯著的儀式線索,因此若以此跟其他非儀式性質的文獻一起談,需要先處理文獻性質的差異會更有說服力。廖肇亨教授總結,今天的演講,特別是與金澤文庫、称名寺相關的文獻,還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空間,且茶與宗教思想之間尚有許多微妙的關聯,亦有開拓之可能性,值得年輕學者繼續探究。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