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檔案館藏清代檔案讀書會」第十三次讀書會活動紀要

 
講題: 西伯利亞鐵路與十九世紀漢口俄國茶商
主講人: 李今芸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報告人: 李今芸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召集人: 賴惠敏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 2012 年 8 月 22 日(三)下午 2:00 至 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
撰寫人: 洪維晟(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中西檔案館藏清代檔案讀書會」第十三次讀書會活動紀要
 

  本次讀書會,邀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李今芸教授講演,講題為「西伯利亞鐵路與十九世紀漢口俄國茶商」。

  十九世紀前後,中國出口到俄國的茶葉主要可分為陸茶跟廣茶兩種,前者走陸路從恰克圖到俄國,後者走海路到達俄國黑海的港口敖德薩 (Odessa)。最初,俄國希望茶葉運輸路徑可以依循恰克圖路線,原因是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廣茶仍控制在英國商人手中,當時英俄之間有茶葉貿易之爭。至俄走陸路,茶葉在運送過程中,不受熱帶海洋潮溼氣候的破壞,反得戈壁的寒冷封存其香氣,比起海路運送的茶葉來得香,因此俄人多偏好從恰克圖來的茶,陸茶在價格上亦高於廣茶。1854 年,中俄取消以物易物的貿易協定;1861 年以後,改採自由貿易。1862 年後,廣茶可以正式且合法地進口至俄國。1869 年左右,廣茶與陸茶在俄國行銷比例大約是三比四,到 1895 年時則約一比四,可知從恰克圖來的茶葉比例日增。據說,當時在俄國有將近六千多個茶葉市集。1862 年以前,大部分是由晉商控制中國茶葉的對俄貿易,他們先運送茶葉到恰克圖,再出口至俄國。太平天國亂事後,漢口茶銷量大增,並取代了福建茶的地位。

  漢口茶之所以可以取代福建茶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漢口茶適合俄國水質,飲用口感佳。1862 年漢口開作條約港後,許多俄國商人直接從邊界來到漢口,製作磚茶,至 1865 年已有大量的磚茶出口到俄國,俄商勢力也逐漸凌駕晉商。當時俄國商人在漢口有三家重要的茶行,分別位於英國和俄國租借地,因其較能夠吸引外商投資。這三家茶行是 1863 年成立的順豐洋行 (S. W. Litvinoff & Co.)、1874 年的阜昌洋行 (Molchanoff, Pechatnoff & Co.) 以及 1866 年設立在俄租界的新泰洋行 (Tokmakoff, Molotkoff & Co., the Asiatic Trading Corporation, Ltd.)。另外,福州有茶商傳統,因此排斥外商,與俄商關係惡劣;漢口因無茶業悠久傳統,故與俄商關係友好。再者,俄茶商均通漢語,且一律僱用買辦,能直接向茶農進貨,並且給予茶農較高的買價,故而在中國的競爭力逐漸提高。李教授並解釋,俄商僱用買辦,並非因為俄商中文能力有限,而是牽涉當時茶市交易的實際需要。整個漢口的茶市是個很複雜的系統,他們需要買辦協助了解行情。通常洋商與買辦在「茶棧」與「茶庄」的代表談判,決定當年茶樣與價格、數量。俄商懂中文的好處是他們可以了解談判過程,以及辨識買辦是否可靠。


  以阜昌洋行為例,其在福州、九江、上海、天津、可倫坡、莫斯科等地設有工廠或分店。通常在俄國茶葉工廠工作的工人都是臨時性質,大約只工作半年,主要以製作磚茶為主。旺季時,茶葉工人甚至多達八千餘人。1891 年,阜昌洋行成立二十五週年,邀請俄皇尼古拉二世來華,那場晚宴的花費高達一萬兩銀。每年第一季頭茶出產後,茶行必須將第一季最好的白毫茶二十五箱直送聖彼得堡皇宮,供俄皇享用。

  至於何以十九世紀俄商在茶葉市場上競爭力超越晉商,主要因為他們使用機器製茶,失敗率降低,產量大於手工;又研發小京磚茶(或稱茶餅),只壓不蒸,不但可以保留原味不流失,亦可壓低成本,也沒有釐金的問題。其次,俄商改良和修正交通運輸路線,海、陸路並用,不像晉商全以陸路為主;俄商從漢口走海路到天津、張家口,再經陸路到恰克圖,可以節省損失。只是,走海路就得僱用英人商船,而從張家口到恰克圖的陸運還是控制在中國商人之手。1878 年成立的俄國義勇艦隊(商用兼軍用),企圖解決海運問題,阜昌也參與這隻艦隊之創設。[1] 義勇艦隊定期航行海參崴到敖德薩兩港,中途停靠杭州、福州及可倫坡。1890 年,敖德薩已超越倫敦成為茶葉貿易重要的轉運站。1909 年,兩條東亞巡迴路線成立:海參崴—鶴雅、海參崴—上海。1903 年,西伯利亞鐵路通車後,中國茶葉即可直接從海參崴進入西伯利亞,直達莫斯科的聖彼得堡,以增加陸茶的輸出。1907 年,西伯利亞鐵路在綏芬河及滿州里站完成建置。西伯利亞鐵路至此發揮重要的運輸效果,如滿洲大豆從海參崴出口到日本及中國,德國鹽從海參崴進口到東北;而東北需要的中國商品也從海參崴進口循鐵路而下。西伯利亞鐵路完成後,俄商得以輕易進入蒙古,與蒙古的交易於是增加。至於蒙古市場,清廷原先是想保留給晉商的,但西伯利亞鐵路的完成使晉商在此地的優勢深受威脅。西伯利亞鐵路完成後,俄商交易範圍擴大,與蒙古交易日益加深,俄商勢力漫入圖瓦(Tuva,,唐努烏梁海)。

  舉例言之,當西伯利亞鐵路在 1899 年修到赤塔時,俄蒙貿易額便由二十六萬盧布(1863 年)增至一千七百萬萬盧布(1900 年)。俄商勢力也隨著俄國軍力在中亞發展而深入中亞。克里米亞戰敗並沒有中止俄國對土耳其的侵略:俄國於 1865 年控制了塔什干,1873 年至基發 (Khiva),1881 至 1885 年到外裡海州 (Trans-Caspian area),之後建立中亞鐵路,1888 年到達撒馬爾罕,1897 年俄商奪下中亞綠茶經營。俄國因西伯利亞鐵路的建立,成為中國茶葉的轉運站。茶葉外銷以 1886 年為高峰(295,565,423 磅,約 14 萬公噸),對俄輸出則在 1915 年達到最高點(1,163,000 擔,約 7 萬公噸)。有別於英國是以船隻把中國茶葉——即廣茶——運到倫敦後,再轉運到歐陸或美洲;俄國則是想利用鐵路,把陸茶及廣茶分別從海參崴或奧德薩賣到中亞及歐陸。轉口中國茶葉是俄國首相微特決定興建西伯利亞鐵路背後一個很重要的動機。這些國家之所以能賺得高額轉口費用,正是因為中國在當時沒有力足匹敵的國際貿易商。1917 年俄國爆發革命之後,百業俱廢,俄商的茶葉貿易亦向下滑落。


  1830 年代,浪漫主義傳入俄國,發展出俄國當地的文化民族主義,即 slavophilism(斯拉夫主義)。此派人士極力維護俄國的傳統價值,強調純粹的俄國文化保存在東正教信仰與俄國農民之中。克里米亞戰爭戰敗後,斯拉夫主義由知識界擴及商人階層,俄商開始抱持強烈愛國心態,尊奉沙皇與東正教信仰。俄商交易圈僅限俄國,據推測可能原因是到受斯拉夫主義影響,對俄國以外市場缺乏興趣,因而未能進一步發展貿易全球化。當俄國革命發生後,這些與沙皇關係緊密的漢口俄商,也就很快地結束他們半世紀的龐大產業。

  本次讀書會大部分以恰克圖檔案為討論中心,李今芸老師的演講補足了我們對俄國歷史的了解。近史所圖書館亦收藏不少俄商方面的檔案,值得開發。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毛傳慧、李毓中與邱馨慧三位教授目前正主持「遠東貿易與近代歐洲知識體系的形成——以歐洲商業貿易文書為核心的探討」計畫。他們即點出俄國正是中西兩方交流的中介者,不少商品與文化都透過俄國人傳播。

[1] 「艦隊」這個名稱今日只用在軍事上,但這支商業艦隊的確都有砲火,可以迅速轉成戰艦。

v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