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志雄教授演講「試論錢謙益之論次麗末東國史及詩」紀要

 
講題: 試論錢謙益之論次麗末東國史及詩
主講人: 嚴志雄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主持人: 林月惠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 2014 年 2 月 17 日(一)下午 2:00 至 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二樓會議室
撰寫人: 陳建銘(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生)
 
嚴志雄教授演講「試論錢謙益之論次麗末東國史及詩」紀要
 

  嚴志雄教授現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專研明清文學,於明末清初詩壇盟主錢謙益 (1582-1664) 相關研究著力尤深,2009 年出版英文專書The Poet-historian Qian Qianyi,2012 年《錢謙益〈病榻消寒雜咏〉論釋》專書問世,近作有 2013 年出版的《秋柳的世界——王士禛與清初詩壇側議》。本次學術講演論題為「試論錢謙益之論次麗末東國史及詩」,嚴教授細細剖析錢氏編纂《列朝詩集》中「朝鮮」部分之詩人小傳及詩作,引領聽眾一窺其「選政」背後揚善貶惡的「詩史」精神。

  講演伊始,嚴教授首先根據朝鮮漢文相關文獻,介紹王氏高麗朝日漸式微之時,名臣李穡 (1328-1396) 主張「立前王之子」的來龍去脈。此處關涉高麗季世王室血統的一樁懸案,儘管時移世遠,文獻紛雜,嚴教授談來卻清如列眉:傳說高麗恭愍王王顓 (1351-1374 在位) 無子,久之,恐王氏無繼統承緒者,乃取養佞臣與其婢所私生之子於後宮,冒為己子,改名辛禑。及王顓被弒,辛禑繼位為王。後辛禑又被廢,遂出現應立辛禑之子昌,抑或王氏族中之「宗親」為王的議論。李穡乃當時大臣、名儒,被問及此事,對曰:「當立前王之子。」辛昌遂被扶立。自此一有著「冒續王統」嫌疑的「前王之子」立後,再傳一王,高麗即不旋踵為李成桂 (朝鮮太宗,1392-1398 在位) 政權所取代。李穡與麗末四王的歷史記憶和爭論,因為牽涉新舊王朝興替的權力爭奪,甚是隱微難言;而李氏新朝汲汲追求合法性、正統性,更讓後世史家書寫這段高麗、朝鮮易代之事,時時滿懷焦慮。

  嚴教授以朝鮮史家朴祥 (1474-1530) 為例,朴祥修撰《東國史略》前後,曾夜夢李穡相與晤談,寤後留下「史家秉筆公何在」詩句,帶有深刻的自省與自我剖白。二百餘年後,身閱明、清兩朝興替的「史家兼詩家」錢謙益編纂《列朝詩集》時,也針對這段麗末史事大肆筆之、削之。據嚴教授統計,刊於 1652 年的《列朝詩集》〈閏集〉中的「外國」部分,選錄朝鮮、日本、交趾、占城等國詩,其中以朝鮮詩最夥,入選作者四十餘人,詩共一百六十餘首;錢氏著作之關涉朝鮮者,以此為最大宗。《列朝詩集》所載之朝鮮詩,多選錄自萬曆時人吳明濟所編、1600 年刻行於朝鮮之《朝鮮詩選》。嚴教授將吳、錢二書兩相勘比,歸納出二者之異:《朝鮮詩選》無詩人小傳,《列朝詩集》有,乃錢謙益增補;此外,《朝鮮詩選》雖是《列朝詩集》朝鮮詩之主要來源,但亦有輯自他處者。再則比較二書相同詩人之詩作,可知錢氏於選擇、去取上有特定的宗旨與傾向。

  錢謙益《列朝詩集》「朝鮮」詩,以王氏高麗朝末、李氏朝鮮朝初之詩人開始。此一歷史時段入選之詩人,依次為鄭夢周 (1337-1392)、李穡、李崇仁 (1349-1392)、鄭樞 (1333-1382)、金九容 (1338-1384)、李詹 (1345-1405)、李芳遠(朝鮮太宗,1400-1418 在位)、鄭道傳 (1337-1398),其中除李詹外,各人均附有小傳,而又以鄭夢周與李穡兩傳最為詳盡。據嚴教授觀察,錢謙益所為傳文,原始材料絕大部分取自朴祥《東國史略》,而於傳文結尾每發議論,褒貶麗季史事及人物。錢謙益對前人《朝鮮詩選》既有所增刪、去取;論次麗季舊事,也往往剪裁前史,鎔鑄己意,嚴教授即由此中窺破其「史意」所寄。

  錢氏之「史意」所寄,嚴教授認為在於揚善顯惡,表彰忠義。如〈鄭夢周傳〉含二大段,首段敘其生平,其次論史。敘事一段,述鄭夢周學術及其於高麗季世的仕歷與行誼,刻劃一忠於高麗王氏、為國捐軀的忠臣形象;論史一段,則議論縱橫,雄奇肆恣,旨在為夢周辯誣,以表忠良。錢氏大書鄭夢周之欲殺李成桂,而李成桂亦必置鄭夢周於死地的原因:「夢周之欲殺成桂,為其謀篡也,非為其阻攻遼也。」之後更游離於史實,大膽臆測「夢周不死,成桂篡必不成」。要之,錢氏筆下,夢周成桂,一忠一奸,一正一邪,該傳通篇是表彰麗末孤忠的衛道者言。傳文結尾,錢謙益掉筆論「東國之史」,稱贊《東國史略》能對「夢周不附成桂之事,謹而書之,不沒其實」,體諒朝鮮史臣朴祥或未能據事直書,但朴氏能謹而誌之,是非曲直自得見於讀者。嚴教授最後將《列朝詩集》與《朝鮮詩選》兩相比勘,意義更為顯豁。《朝鮮詩選》所載鄭夢周俊朗豪放之作,錢氏幾乎完全不取,卻以詩評贊其勤勞王事的忠肝義膽——由此可見,錢謙益有意把鄭夢周刻劃成一名「悲劇英雄」(a tragic hero)。

  錢氏〈李穡傳〉的寫作策略也同此。該傳寫國之老成、名臣奇士,隱然躍於紙上;傳末更彰表李穡於李成桂如日中天之時,依舊奮不顧身,力挽狂瀾,可謂王氏不貳之臣。至於千古聚訟的「立前王之子」一說,錢謙益斷定李穡一方面迫於形勢,一方面也考量社稷、人心,方有此議,老成謀國,不愧一代忠良。儘管如此,嚴教授也點出,若論李穡心事,該傳或有未盡周詳之處。李穡立辛昌之議,猶慮及社稷蒼生之安危福祉,這牽涉了「儒者之仁」,然而錢氏未及表出。合鄭夢周、李穡及此後數傳並觀,嚴教授推論錢謙益於《朝鮮詩選》所欲傳述、形構的,乃是麗末數朝忠於王氏之臣的忠義事蹟。同黨數人交叉出現於各傳文中,互相倚傍,聲氣相求,「以詩存史」,精采絕倫;相對而言,各人的詩文成就、特色,猶為餘事。總上所說,錢謙益選詩、評詩、修撰傳文,是一個強烈的「賦義」過程 (a process of signification),寓褒貶,別善惡,秉筆直書,「史」甚至大過了「詩」。所以如此,嚴教授最後也試著作一猜測:東國麗末數王的真偽及宗統問題、李成桂父子篡位竊國等等史事,引發錢謙益考辨的興趣,同時觸動了他亡國、仕清的隱痛,而朝鮮詩這一部分,正好讓錢氏發揮史家精神,寄寓揚善貶惡之旨,行其筆削予奪之權。

  講演後的討論時間中,林月惠教授首先補充,麗末至朝鮮,朝中本有「士林派」與「勳舊派」之分,李穡、鄭夢周同屬前者,而《東國史略》作者朴祥承接著「士林派」知識份子的認同,其書遂有超越朝代興亡的價值存焉;楊貞德教授、劉瓊云教授同樣關注「詩史」之說,分別提出問題與建議;林維杰教授則針對「比興說詩」分享看法;與會人士也各抒己見,相互交流,討論熱烈而融洽。嚴教授除了一一作出回應外,並期待眾人能持續關心這項論題,共探前代隱微的史事與心事。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