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康教授演講「另一番秦淮風月——明清蘇州的山塘」紀要

 
講題: 另一番秦淮風月——明清蘇州的山塘
主講人: 大木康教授(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 廖肇亨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時間: 2016 年 1 月 27 日(三)下午 2:00 至 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二樓會議室
撰寫人: 戴欣慈(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大木康教授演講「另一番秦淮風月——明清蘇州的山塘」紀要
 

  長期致力於明清江南文化研究的大木康教授,此次講題延續著作《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對青樓文化與城市空間的關懷,探討南京之外江南另一青樓中心——蘇州山塘。山塘位於閶門至虎丘的水路旁,為唐代白居易任職蘇州時所建,與大運河蘇州段、虎丘、閶門形成一塊三角地帶,正處於蘇州商業區與觀光區的交匯點。整體而言,山塘位於虎丘山腳,西北邊多名勝古蹟,東南邊則各地商賈會館林立,是異地商旅造訪蘇州的暫泊處,亦是蘇州當地文士遊賞近郊盛景的中繼站。隨著明清蘇州商業貿易的活絡頻繁,山塘逐漸成為青樓群聚、名流宴會眾多的絕佳遊樂空間。

  大木康教授閱讀冒襄《影梅庵憶語》時,發現秦淮名妓董小宛遷居蘇州山塘之事,並發現秦淮八艷中的幾位都經常去蘇州,因此他開始對蘇州的青樓感興趣。為了回答「蘇州青樓區究竟位於何處?」這問題,大木康教授博搜明清至民國時期的詩文、筆記、方志等文獻資料,並反覆踏查山塘、上塘與下塘等青樓舊址,企圖探尋和通過文字還原過往蘇州妓女居住生活的地點和情態。現在我們還能看見和馮夢龍有來往的名妓馮喜生居住的小邾巷、名妓董小宛居住的桐橋等地的舊址。

  值得留意的是,大木康教授研究江南出版文化多年,以現藏於日本內閣文庫與名古屋蓬左文庫的罕見孤本《金陵百媚》與《吳姬百媚》,探討明清蘇州的歡場景象以及文人對青樓文學的參與,重新定位二書的價值。《金陵百媚》與《吳姬百媚》為姊妹作,刊行於萬曆年間,編製的形式與內容十分相似。這兩種書名中所謂的「百媚」,即明清文人圈選當時南京與蘇州二地名妓,仿科舉制度評定名次,依狀元、榜眼、探花等排序,不僅羅列各名妓的字號、小傳、詩詞評賞,也包括她們的畫像與居所地址。換言之,如此饒富趣味的選美活動,在文人共襄盛舉下,產生與科考相類似的花案,對青樓而言也不失為一種宣傳炒作的方式。這類有關青樓文學的出版品,一方面記錄了明清青樓的選美活動盛況,一方面也可供讀者按圖索驥,是一種既風雅又極具實用功能的讀物。它們不僅有助於探討文學與出版的相關問題,其中所反映的商業考量與審美標準更有意思,有待進一步細究。

  此外,回顧山塘位置,不可忽略蘇州城外備受歷代文人懷古稱頌的虎丘。昔日自蘇州城門前往虎丘的途中,穿梭座落在虎丘山腳下的山塘,沿途兩岸是花街柳巷,水上則有畫舫遊船,使文人雅士在尋古訪幽的路上,更添旖旎風光。對照尋訪蘇州的文人們風流宴樂的詩詞文獻,大木康教授以吳人常遊虎丘,但船多泊於山塘野芳浜(冶坊浜)宴樂,揭示文人遊虎丘的雙重意味。其研究結合青樓空間與交通經濟,重新詮釋明清江南的冶遊文學,兼具治史的嚴謹與文學的想像,呈現出明清蘇州山塘的歷史面貌與無限風情。

  比對今昔圖像,大木康教授在多件蘇州地圖上指出了山塘的具體位置,並手繪簡圖勾勒城門附近的重要地標,討論山塘之於蘇州城外交通的特殊性,詳考歷來金閶空間區域的記載,追溯昔日蘇州青樓群聚之地。就城市經濟區域的分布與發展而言,山塘是沿水路而盛的風月歡場。前已提到的山塘冶坊浜,也見於馮夢龍《山歌》中。大木康教授自道初讀此作不解馮氏深意,單視為作者講述郊區作坊溶鐵冶煉之事。然而經此番對山塘空間及其青樓區文化的探究,再讀《山歌》,才真切理解了作者對當地妓女的感慨與同情。

  最後,大木康教授藉明清南京的青樓盛況,說明山塘作為蘇州青樓區的中心,有其不可輕忽的重要性。「十里秦淮,七里山塘」這句話,聯繫起秦淮文化與山塘文化。相較於南京秦淮河畔妓樓鱗次櫛比,蘇州既有粉黛比鄰而居,亦有佳麗獨居大院,比起南京城內擁擠的青樓區,地處蘇州城外的山塘在空間利用上擁有更大的彈性。而這些逐客而居的娼戶,迎接大運河上往來的賈客,加上在訪勝與行樂之間遊移的當地文人,共同造就山塘娼戶集聚的盛景。其疏離有致的逸趣,在文人筆下化為沿途多勝景、花船載麗人的文字,在在透露出冶豔歡娛的訊息。遺憾的是,過往風月繁華的舊樓,此際多已湮滅或另築新樓。實地走訪山塘一帶,追索明清蘇州青樓區的大木康教授,以一張張殘垣斷壁、野水荒草的照片,呈現蘇州青樓區今昔的興衰百態。數百年前青樓酒館聚集之地,如今已不復當年景象。

  演講結束,聽眾熱烈迴響。學者提問主要聚焦在下列三個議題:其一是明清交通、經濟對青樓盛衰的影響為何,其二是《吳姬百媚》與《金陵百媚》反映文人選美的哪些標準,其三是中日兩國青樓文化的異同。針對第一個問題,大木康教授比較南京、蘇州兩地城市空間與文化的異同,將其共同視為江南青樓文化的代表。相對於北方而言,南方青樓多與水路相依,北方青樓則罕見此景。稍後,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巫仁恕教授從社會經濟史角度補充說,北方以陸路交通為主,而南方則水路較發達,故水邊青樓的發展與當時的交通關聯密切。

  第二個問題,大木康教授說目前正要著手研究。資料初步顯示受文人青睞的花魁多具閨秀氣質,雖出身煙花巷,卻擁有嫻秀端莊、不染俗豔風塵的淡雅姿態。至於第三個問題,值得比較的部分很多,例如原來在秦淮的董小宛於厭棄南京浮華後,有遷居蘇州、遊覽洞庭之自由;與之相反,日本妓女的活動範圍與生活形態相對限制較多。

  活動結束前,主持人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所長廖肇亨教授感謝大木康教授帶來的精彩演講。大木康教授以貫通文史的廣闊視角,帶大家深入體會了江南城市之間的交流互動,在既定的框架內融合文學、出版、經濟、交通、青樓文化與巷弄文化等,亦為相關領域的研究開啟了新的視野。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