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檔案讀書會」第四次讀書會紀要

 
報告人: 賴惠敏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召集人: 賴惠敏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 2013 年 4 月 26 日(五)下午 2:00 至 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
撰寫人: 王士銘(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中西檔案讀書會」第四次讀書會紀要
 

  今年四月初,賴惠敏老師曾前往北京、張家口等地考察,故本次讀書會邀請賴老師分享考察心得。

  賴老師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小萌、畢奧南等驅車至張家口市,考察土木堡、雞鳴驛、張家口。土木堡與雞鳴驛同屬懷來縣,是內地出入蒙古的門戶之一。土木堡,遺存的明清兩代古蹟不多,在無人維護之下殘破不堪。[1] 而雞鳴驛,為明代始建驛站,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西狩」第一晚即住在雞鳴驛。在懷來縣政府維護下,四周建築圍牆,乃保留雞鳴驛的驛丞署、文昌廟、關帝廟、古城牆等,供後人緬懷。

  至於張家口,其地勢北窄南寬,清水河流經城區將其分為東、西兩岸。東岸是新城區,為繁華現代都市;西岸是舊城區,保留不少清代建築遺跡。舊城區又分為上堡、下堡,清代往來蒙古的商民,必須在上堡的小北門稅關口繳納貨物稅始得進出。有些商民不願納稅,則繞路至朝陽村集貨。朝陽村人聲鼎沸,俄國人、蒙古人、漢人都在此交易。上堡除了關帝廟仍保留外,其他建築皆為仿古建築。上堡往南有駐防將軍衙署、孤魂廟街、蒙古營、綠營駐防。上堡與下堡之間有西沙河流經,民國年間曾氾濫,造成商舖重大損失。下堡俗稱堡子里,是清代張家口最繁華的區域,內有棋盤街,四門樓在街道中心,四邊開口,人車通行稱便。四門樓上為文昌廟,門樓上俯瞰下堡街區相當清楚。街區上豪宅大院眾多,多為商人們儲藏貨品之用。這些宅院是磚瓦樓房,二層樓門、三進院子,規模壯觀而樸實。店舖門面不大,外觀不起眼,對街店舖牆面皆高,此般建築設計都是為了防盜。在街區內遊走,見得祥發永、永興隆、大美玉、日升昌等著名商號遺跡。宮中硃批奏摺 1368028 號記載祥發永是清末張家口商會總會,它在北京、張家口、庫倫設有賬局一百一十間,協辦清廷資金匯兌一千數百萬兩。此外,街上也有五十幾間清末洋行舊宅,例如:日本的三菱洋行、三井洋行,傳聞他們做生意之餘,亦搜集中國情報。

  賴老師此行也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簡稱:一檔館)查閱宮中硃批奏摺 04-01-01-786-004 號,乃有關地方官員苛斂百姓的故事。道光十七年 (1837) 十一月,清廷派遣欽差湯金釗查辦直隸省宣化府萬全縣知縣陳學源苛斂張家口眾舖商一事。張家口屬萬全縣管轄。[2] 自乾隆年間以來,萬全縣向張家口舖商派買米糧,支應張家口駐防兵丁。道光十六年冬季,陳學源差派門丁周四(即周執恭),向各舖戶勒借銀錢,並向未曾派買外字號舖商勒買米糧協濟軍需。眾舖商不敢得罪官府,只得認買配合;又有招待周四看戲、吃酒之舉。眾舖商敢怒不敢言,但最終忍無可忍,狀告朝廷,朝廷差遣湯金釗研鞫此案。陳學源聽聞欽差即來審訊,立即歸還借款,避免中飽私囊之嫌。陳學源向湯金釗供稱,向眾舖商派買米糧,係因道光十六年米價昂貴,擔心眾舖戶採買不及,耽誤軍需;未雨綢繆,先請眾舖戶協濟派買。湯金釗查察貯倉簿冊,驗明陳學源供稱屬實,但辦事有瑕疵,連同門丁周四、戶書李彬、鄉約張肇明與李得元、倉書張繼勳等量刑責罰。

  這份檔案揭露重點之一:萬全縣令攤派張家口買米糧的舖商有茶行、鹼行、皮行、雜貨行、馬行、錢行、當行、染行等行業,它們建構了張家口多元的商業環境,以滿足各色人等需求。除了協濟地方財政外,上堡各舖戶自發集資救濟乞丐、貧民,修護城壩、八蜡廟、龍王廟等工程。其次,舖商們被清廷造冊管理,有舖首、鄉約等管理人;並分外字號舖商,不需協濟派買。

  賴老師表示此次行程,旅費尚稱便宜。眾人非常熱切地討論考察的照片與文獻,甚至有意籌組考察團,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邊疆中心等機構交流;尋著波茲德涅耶夫的腳步,去張家口、多倫諾爾、呼和浩特、烏蘭巴托等地考察清代蒙古貿易遺跡。

  此外,讀書會成員為閱讀《軍機處錄副奏摺乾隆朝商業貿易》檔案,曾整理檔案編目。賴老師將編目資料交給畢奧南研究員,畢老師與其學生共同核對一檔館資料編撰目錄。目前一檔館整理好的清代檔案製作目錄和影像檔計有數百萬筆,供讀者在館內電腦查閱。如庫倫相關檔案,計有庫倫辦事大臣衙門的滿文檔案約四千餘件,漢文檔案以咸豐、同治、光緒朝居多,有六百多件,宮中硃批奏摺也有三百多件。另外,咸豐至宣統年間,清廷開辦釐金制度,每位前往蒙古的內地商民須被加徵茶釐金,支應察哈爾都統衙門花銷,一檔館藏有相關檔案亦達一百多件。如此豐富資料,可供學界做更深入的研究。

[1]西元 1449 年明英宗親征蒙古瓦剌部,於土木堡兵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2]張家口,屬明代宣府西路萬全都司。永樂七年 (1409),宣化府設置總兵官,稱宣府鎮。宣德四年 (1429),始築堡城。隆慶五年 (1571),明廷與韃靼議和,張家口訂為明廷、蒙古互市之地。雍正二年 (1724),置張家口理事同知廳,為萬全縣節制,辦理蒙古與民人交涉之事。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