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儒學」研究工作坊第三次討論會紀要

 
報告人: 張藝曦教授(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系助理教授)
史甄陶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召集人: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 2014 年 5 月 31 日(六)下午 2:00 至 7:30
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文研討室
撰寫人: 詹怡娜(文化大學歷史博士)
 
「近世儒學」研究工作坊第三次討論會紀要
 

  2014 年第三次「近世儒學工作坊」討論會於 5 月 31 日(星期六)下午二時,假臺灣大學文學院研討室舉行。本次會議由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系助理教授張藝曦、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史甄陶報告論文,共 10 人出席。

  張藝曦教授提出討論的論文是〈從李鼎看晚明文人的經世與宗教〉,內容摘要如下:

  李鼎,字長卿,江西新建人,一個地方上的小讀書人,目前晚明文學史或理學史的論著都不會提到他,但他跟淨明道的關係密切,尤其是他曾修訂《淨明忠孝全書正訛》,使得他在淨明道的研究中占有一席。秋月觀暎根據《逍遙萬壽宮志》而知李長卿,而在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有李鼎的文集,兩相比對以後,可知李鼎即李長卿。這本文集不僅收錄《淨明忠孝全書正訛》全文,同時也有李鼎的學術論述,以及他與同時代士人交際往還的記錄。

  過去我們對李鼎的印象僅停留在他與淨明道的交涉,但對他的學術淵源,以及他對宗教的態度,所知仍很有限。本文把李鼎的生平分作三階段,先是經世武功,次是文學陣營的人際網絡,最後是宗教著述與活動。

  李鼎接觸過理學與文學,但他更親近文學而離理學較遠。他把文章與經世看作是二而一,所往來的士人多半是文學之士,尤其是跟後七子陣營有關。過去研究者注意到明末經世致用的思潮,近年有關陽明學的研究也指出明中晚期心學家的經世作為。相對於此,人們對文學之士的印象常是講究辭章而已,即使有些明末文社不乏經世傾向,如陳子龍編《皇明經世文編》,但仍只停留在紙上談兵。相對於同時代心學家結合地方士人與家族,實際從事社會福利事業,實不可相提並論。然而,李鼎曾親身參與軍事征伐活動及治理河道,由此讓我們看到文章與經世關係的一個典範。

  另一方面,李鼎把經世武功與許遜斬蛟治水的功業相聯結;加上許遜以忠孝為教,可以與儒學教義綰合,所以李鼎對許遜以身兼儒、道二統稱之。於是形成文章、經世與宗教三環相扣的關係。

  與會學者普遍認為本文資料豐富,但也指出第三節宗教活動如何與文章經世做連結,較不清楚。第一節思想淵源,主要寫李鼎之父李遜的思想,可以考慮與第二節整合,文中談到李鼎對女真的評論受清人重視,但未進一步說明。論文提供讀者有關李鼎與文社交友的豐富資訊,從中看到李鼎與這些社友的交往只有點到為止,此是否與李鼎個人認同和經驗有關,值得進一步探討。另外,有學者補充李鼎和輿圖學的關係,以及晚明在道教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並期望論文對於淨明道和龍沙讖能多加說明,建議作者再思索如何更緊密連繫經世武功、文章和宗教。

  史甄陶教授提出的論文是〈論朱熹〈齋居感興二十首〉與道家思想的關係〉,為其博士論文第三章,論文摘要如下:

  朱熹〈齋居感興二十首〉從南宋時期就受到高度的重視,朱熹的門人及後學紛紛為其註解,並且對於這二十首詩的內容該如何說明,也有豐富的討論。有關這個問題,筆者在過去發表的論文中,已經有所探究。近年來卞東波先生所發表的〈朱子〈齋居感興二十首〉在東亞社會的流傳與影響〉,更是從東亞漢籍文獻出發,凸顯朱熹〈齋居感興二十首〉在東亞社會的影響力,十分精采。但是以往的觀察視角,比較注意這個文獻在理學學術脈絡下的發展,對於詩中呈現的大量道家思想文字,並沒有更進一步的思考。因而,本文關注的是,朱熹〈齋居感興二十首〉中,為何那麼頻繁地出現道家思想的詞彙,特別是《莊子》書中的典故?其次則是討論朱熹的學說,與道家思想的異同何在?最後,想進一步探究朱熹的門生後學,如何解說〈齋居感興二十首〉的儒道關係。希望藉由這樣的討論,具體呈現朱子學與道家思想的交集與歧異。

  與會學者建議作者再思考文章的主軸,若欲討論朱熹與道家思想的關係,選擇〈齋居感興二十首〉是否合適?就史料而言,是否足夠討論這麼大的問題?如果主軸是〈齋居感興二十首〉,那麼如何加重對詩本身的討論,也需再琢磨。目前並未完全處理二十首詩的內容,只選擇性以詩為材料,討論朱熹理學。對於部分詩作的解讀,與會成員也提出不同的見解。另外,作者並未清楚界定道家與道教,而以廣義的定義包涵兩者,此作法是否合適,值得再思考。與會學者也建議作者在書寫時,可更留心區分文本和思想內緣與脈絡的關係。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