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社會史史料研讀會」第一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萬曆武功錄.俺答列傳》與《阿勒坦汗傳》對讀
主講人: 李華彥教授(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召集人: 巫仁恕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 2016 年 5 月 21 日(六)下午 3:00 至 5:00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四樓研究生教室一
撰寫人: 陳妘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
 
「明代社會史史料研讀會」第一次討論會紀要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明代社會史史料研讀會」此次邀請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李華彥助理教授導讀,題目為「《萬曆武功錄.俺答列傳》與《阿勒坦汗傳》對讀」。李教授首先以明朝疆域圖說明漢人與蒙古人對於疆域認知上的差異,對蒙古人來說只有牧場的區隔而無實際疆域的劃分,是在研究上首要建構的觀念。本次導讀的阿勒坦汗傳的原抄本應晚於順治十五年 (1658),漢譯作者為珠榮嘎,其內容主要為阿勒坦汗之傳記,以及宣揚藏傳佛教,屬於敘史性質。以蒙文寫成的《阿勒塔汗傳》乃是韻文,在漢譯本中作者也盡力將其譯為帶有詩歌色彩的語體。李教授指出,明朝文獻中許多蒙古人或地之名稱其實都是音譯,故語言學習對研究邊疆民族史幫助甚大。

  阿勒坦汗傳可分成七個部分:

一、成吉思汗以來藏傳佛教傳播於蒙古地方的簡史
二、達延汗略傳
三、阿勒坦汗的世俗活動:包含北征兀良罕、西征衛兀特、衛喇特、南征明朝與庚戌之役(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右翼蒙古首領俺答汗進攻北京)、隆慶五年與明和議,以及興建呼和浩特城
四、阿勒坦汗的宗教活動
五、阿勒坦汗之子——僧格都古楞汗及其迎請三世達賴喇嘛到蒙古
六、阿勒坦汗之孫——那木岱徹辰汗時代,這期間包含歡送四世達賴喇嘛赴西藏、執送浩里亞孟克與明修好,以及主持蒙古文《甘珠爾經》之翻譯
七、後記

  有關阿勒坦汗家族的源流,首先必須清楚的是,在蒙人的觀念裡,僅有成吉思汗家族之後裔才能成為統治者,故孛兒只巾黃金家族儘管曾經積弱不振,但仍保有其政治影響力,達延汗的子孫統治蒙古東西二部,而阿勒坦汗的子孫則統治土默特十二部。阿勒坦汗身為孛兒只巾家族之後,甚至在整個家族的黃金崇拜下,他的名字阿勒坦即是黃金之意(其孿生姊則以銀[孟袞]命名)。李教授提醒,儘管本次主題為阿勒坦汗,但我們不能誤將阿勒坦汗視為全蒙古統治者,真正的全蒙古統治者係阿勒坦汗大伯圖魯巴呼該房,他的勢力、領土與財富雖然皆勝於大房的長孫,但受到蒙古重視嫡系的影響,其政治地位仍低於嫡系子孫。

  博勒呼濟農生子巴圖孟克,巴圖孟克就是後來的達延汗、大元汗 (1474-1517)。濟農一詞係指最高階之攝政大臣,且為皇族身分,博勒呼濟農實為其稱號,蒙古非常流行稱號,是一種相互尊敬的稱呼文化。而博勒呼濟農的真名是巴顏孟克。蒙古可汗以下最高位者掌蒙古右翼,左右之分如何判斷,須以蒙古王朝南方看時的左右方位來做區隔,因此左翼即察哈爾地區,右翼則是土默特地區。在博勒呼濟農之時,太師體系奪權,趕走孛兒只巾家族,因此巴圖孟克在一歲時父親就被太師所殺,自己則被驅逐,在《萬曆武功錄.俺答列傳》中有提及:「天順初也,先有平章哈剌者,欲繼也先為太師,也先不許,因襲敗也先,走死。後哈剌又為孛來所殺,而立也先之子為可汗,始號小王子。」

  傳統上不認為也先是孛兒只巾家族成員,但《萬曆武功錄》又說也先之子即位為汗,李教授在此提出了她的質疑,這可做為日後學者的研究方向。達延汗七歲時娶繼母為妻,儘管在成化、天順年間蒙古曾因亂事而衰,但到達延汗時振衰起弊,故達延汗被視為中興之主。達延汗共生十一子,在《萬曆武功錄.俺答列傳》中記載,達延汗傳位給阿不亥阿著卜孫,而「阿不亥阿著卜孫」其實就是《阿勒坦汗傳》中達延汗的第三子巴爾蘇博羅特,在此我們再次看到漢文與蒙文之間的差異,這也是研究蒙古相關歷史時相當需要多費心的一環。《萬曆武功錄》中記載:「伯顏乃以阿著嗣,稱小王子。」在蒙古歷史上稱小王子者共有七人,每一代都繼承小王子,而這裡所稱的小王子是第二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林丹汗是巴圖孟克長子之後裔。

  由於兄長早死,巴爾蘇博羅特在父親達延汗死後一度稱汗,頗有周公故事的意味;而巴爾蘇博羅特也曾考慮將汗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但事未成即死。儘管如此,巴爾蘇博羅特一房因其短暫崛起而大權在握,長子袞必里克在當時已為濟農,掌土默特部(蒙古右翼三萬戶),次子即阿勒坦汗(俺答哈)。阿勒坦因高壽之故(74 歲),在兄弟紛紛死去後,成為家族中戰功最彪炳者。

  在《阿勒坦汗傳》中也可以看到蒙古紀年的方式。蒙曆紀年,是將青、紅、黃、白、黑五色各分陰陽,與十二生肖依次搭配,六十年循環一次。藏曆紀年則是以五行、陰陽和十二生肖搭配。

  阿勒坦汗 11 歲時,達延汗去世,巴爾蘇博羅特短暫繼承汗位後亦死去,此事在《萬曆武功錄》中也有記載。13 歲的阿勒坦汗便隨著兄長袞必里克四處征戰,建立威望。阿勒坦汗因報了父祖之仇,受到眾人敬重,漸漸成為重要的領導人。在《阿勒坦汗傳》中也可見有關達賴喇嘛與藏傳佛教之記載,如四世達賴喇嘛就誕生於阿勒坦汗長子黃台吉之家,明朝人將黃台吉認為是阿勒坦汗長子的名字,但黃台吉實為「皇太子」之轉音,將台吉、濟農這些名詞去除後才是蒙古人的真正名字。萬曆五年 (1577),阿勒坦汗請三世達賴至蒙古傳教。六年 (1578),三世達賴與阿勒坦汗相見,由三世達賴為當時生病的阿勒坦汗灌頂。阿勒坦汗病癒後,對佛教信仰更為堅定,兩人因此結為莫逆之交。三世達賴除為阿勒坦汗送終,更因此轉生在阿勒坦汗家,不過此一說法的真實性仍待考察。阿勒坦汗向三世達賴說:「據聞昔日八思巴喇嘛,曾將著名空金剛曼陀羅(灌頂)念珠賜予我祖薛禪汗。」阿勒坦汗迎接達賴,實有效仿祖先的行為的用意。

  李教授也提到解讀此史料時須注意的事項,首先比較《阿勒坦汗傳》與《萬曆武功錄》,可以看到許多名字稱謂上的差異,如〈俺答列傳〉上所稱阿著即巴爾蘇博羅特。再者,蒙古人好以英雄之名命名,即「有名不諱」,誰比較偉大,大家就都叫這個名字。第三,《萬曆武功錄》中常有省略年號的情況。第四,《萬曆武功錄》中曾提及「時故元苗裔為馬哈木阿魯台所殺戮殆盡」,但從《阿勒坦汗傳》中可以知道並非如此,孛兒只巾家族仍有後人傳世(達延汗)。有此記載上的差異可以視為是因文化隔閡而產生誤解,不一定是《萬曆武功錄》作者刻意為之。

  演講最後衣若蘭教授提問,《阿勒坦汗傳》與《萬曆武功錄》中關於蒙明的朝貢關係,在敘述方面是否有差異?李教授表示,《阿勒坦汗傳》中詳細記載他派誰去明朝,又如三娘子事件,明朝較著重阿勒坦汗搶了把漢那吉之妻,但從《阿勒坦汗傳》來看,把漢那吉原與阿勒坦汗即有齟齬,三娘子事件算是導火線,促使把漢那吉投奔明朝。

  衣教授另外提問,《成吉思汗的女兒們》一書特別書寫滿都海哈敦,李教授也指出明代史料並不太重視滿都海哈敦。那麼,明代的史料如何陳述滿都海哈敦呢?李教授回答說,滿都海哈敦是達延汗的太太兼養母,她是達延汗叔父輩的妻子。在蒙古,只要一個族長死去,繼承者可以繼承他所有的妻子。因為正宗皇族的血統僅剩達延汗,當時又有太師欲娶滿都海哈敦,故滿都海哈敦下嫁達延汗,以求鞏固王統。

  最後,李教授以「鐵木真以孛兒赤斤為姓」此一漢文記載,解答關於孛兒斥斤或孛兒只金姓氏來源的問題,認為可將此視為部族興盛之後,欲加以區別的一種方式。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