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第一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明以前兩種理學道統觀論要、
從「內外異觀」到「全體大用」:朱子所面對的時代困境與聖人之學的構成方式
主講人: 何威萱教授(元智大學中國文學系)
許滸(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生)
召集人: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18 年 2 月 24 日(六)下午 2:00 至 7: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樓會議室
撰寫人: 丘文豪(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生)
 
「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第一次討論會紀要
 

  2018 年第一次「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討論會於 2 月 24 日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會議室舉行。本次會議由何威萱教授以及許滸博士生報告論文。

  第一場由何教授報告〈明以前兩種理學道統觀論要〉。本文討論從宋到明代以前,不同學者或學派提出的道統觀念。除了詳細回顧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何教授特別著意於元代有別於朱熹及其弟子所建構的狹義理學道統,試圖廣泛蒐集史料,論述官方與民間學派觀點的差異,以及這些觀點在後代消失的原因。

  與會學者主要針對寫作方式、架構提出建議:指出題目無法明確地展現研究時間斷限及對象、文章花太多篇幅梳理前人對道統論的解釋、太晚進入本文主旨,以致讀者較難掌握全文主旨。另外,亦提醒論述各種道統論時,應對於各道統論取捨人物的原因有更多說明。也對文中所採取的二元分析方法提出建議,如學術、非學術;主流、非主流;官方、非官方等,這些區分如何界定?如官方與非官方之外,地方上應存在更多元的道統系譜論述,均是二元分析易忽略與宜再思考之處。

  第二場由許滸報告〈從「內外異觀」到「全體大用」:朱子所面對的時代困境與聖人之學的構成方式〉。本文指出朱熹以「全體大用」為道學基本形態,試圖回應其所處時代盛行之二元世界觀。首先,作者從朱子上封事與奏劄之中,發現朱子以「內外異觀,本末殊絕」來理解當前的時代困境,進而思考解決之方。在當時流行的內外、本末以及體用三組觀念中,朱熹因考量儒家天人一理的世界觀,內外只能言人而不能言天。雖本於儒家對經世濟民的重視,也無法以本末分別「明明德」與「新民」。作者分析朱子對於忠恕的詮釋時,發現朱子不僅通過體用理解「理一分殊」的世界觀,並且同時藉以說明安頓己心與應對群體的道理,將人生的兩大部門收編於儒家的價值系統,從而建構足以對抗二元世界觀的聖人之學。最後指出朱子的聖人之學,是全體大用之學。構成方式與宋代士人對於二元世界觀的轉化與回應密切相關,由此參與唐宋時期的思想轉型。

  與會學者針對文章結構給予建議:緒論太長,太晚進入正題、本文前半談二元世界觀和認同,後半主要為朱子思想的義理分析,兩者之間的連結性不夠明確。另外,針對本文採用的哲學詞彙亦提出疑問:例如「指涉」、「認知主體」、「二元」、「一元」等詞彙,皆與哲學界用法不同,作者宜加以定義。另外,本末、體用、內外在朱子筆下也常常混用,文章或許可以釐清、定義。在論證方面亦有建議:本文以朱子對本末、內外有所顧慮而推論出朱子採取體用的說服力稍嫌不足,朱子的體用觀如何展現二元到一元的轉換仍須更清楚說明。至於本文談及「時代困境」,若只是指人心陷溺於佛老、功利,似乎也未能表現出當時的特殊性,或許可以考量其他理學家所共同擔憂的問題。最後,也有學者指出本文的詮釋將朱子陽明化,將朱學往心學的方向進行解釋。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