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藝術史讀書會」第七次讀書會活動紀要

 
講題: 乾隆皇帝敕編『西清四鑑』書籍與鏡匣製作
主講人: 許媛婷(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副研究員)
報告人: 許媛婷(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副研究員)
召集人: 王正華
時間: 2012 年 8 月 4 日(星期六)下午 3:00 至 5:30
地點: 國立台灣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205 室
撰寫人: 黃心怡(中研院近史所助理)
與會者: 施靜菲、賴毓芝、林士鉉、王崇齊、王明玉、黃心怡、王正華
 
「明清藝術史讀書會」第七次讀書會活動紀要
 

  八月四日下午三點,明清藝術史讀書會假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205 教室舉行,本次讀書會報告人為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副研究員許媛婷,講題是「乾隆皇帝敕編『西清四鑑』書籍與鏡匣製作」。此研究主題之觸發源自 2009 年,一收藏家持其收藏鏡匣與故宮接洽,而後故宮於 2010 年新購得之,隨即針對此匹文物展開一連串研究。本次演講以「西清四鑑」為中心,主要分為二個部分,其一,釐清何謂「西清四鑑」;其二,進一步探討銅鏡、鏡匣和書籍之間的關係。

  「西清四鑑」乃指四部由乾隆皇帝下令製作的青銅器著錄,並圖繪以配之。依成書年代分為《西清古鑑》、《寧壽鑑古》、《西清續鑑‧乙編》和《西清續鑑‧甲編》,由於四部書籍均完成於乾隆年間,故又稱為「乾隆四鑑」。其製作時間始於乾隆 14 年,終於乾隆 58 年,歷時四十四年之久,時間跨度甚大,或為乾隆心中長久惦念之事務。然為何此系列書籍要以「西清」二字為名?「西清」意涵為何?今日學者多指出,「西清」二字應為清代內府南書房之代稱,但許媛婷爬梳乾隆《御製詩》後發現,乾隆對「西清」二字的定義乃指乾清宮西暖閣。故或可將「西清」二字視為物品的典藏地。

  關於銅鏡、鏡匣和書籍間三角關係的討論。翻查《活計檔》似可發現,最早於乾隆 6 年,乾隆皇帝已有鏡匣製作的概念。而仿效宋徽宗《宣和博古圖》體例編製而成的「西清四鑑」,其最早成書者為《西清古鑑》,共 40 卷,此書雖成於乾隆 16 年,然根據《國朝宮史》所載,卻遲至乾隆 20 年才刊刻,其時間上的差異,許媛婷認為或與鏡匣的製作有關,意即乾隆皇帝待書籍編撰完成後,始命人製作與之搭配的鏡匣,使內府收藏之銅鏡、鏡匣與書籍得以相互結合。書籍與鏡匣相互搭配製作的情況尚可見於其他三部書籍的製作過程,然書籍與鏡匣的製作時間已未見落差,意即另三部書籍製作與完成年代分別為:《寧壽鑑古》始作於乾隆 41 年正月;《西清續鑑‧乙編》作於乾隆 46 到 47 年;又《西清續鑑‧甲編》歷時較久,始於乾隆 46 年,成書於乾隆 58 年,而與書籍搭配之鏡匣,亦先後於上述著作時間中完成。其中較特別之處在於,每一鏡匣封底均由宮廷畫家圖繪一幅畫作,然其用意為何?乾隆皇帝有何意圖?需透過更深入的研究方可得知。

  本次演講完後,與會者積極與主講人交流對話,認為乾隆皇帝似乎對宮中收藏與管理頗有想法,將宮中收藏與空間、出版結合,相似情況仍可見於《石渠寶笈》、三希堂、四美具,乃至於擴及整個帝國範圍的《四庫全書》均是如此。此外,鏡匣封底的圖繪亦為與會者討論之焦點,透過這一系列未公開出版之小幅畫作,或可更加了解乾隆時期宮廷畫家之圖繪風格。在與會者與主講人歡愉、熱烈的討論氣氛中,最後,讀書會於五時三十分圓滿結束。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