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儒學、家族與宗教工作坊」第四次討論會活動紀要

 
報告人: 朱湘鈺(師大國文系副教授)、沈明謙(師大國文系博士生)
召集人: 呂妙芬
時間: 2012 年 6 月 16 日(六)下午 2:00 至 6:00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第一教室
撰寫人: 瞿惠遠(中研院近史所專任助理)
與會者: 呂妙芬、朱湘鈺、楊正顯、沈明謙、林勝彩、孫中曾、沈信甫、白百伶、魏綵瑩、瞿惠遠
 
「近世儒學、家族與宗教工作坊」第四次討論會活動紀要
 

  民國 101 年,第四次「近世儒學、家族與宗教工作坊」討論會於 6 月 16 日(六)下午 2 時,假師大國文系第一教室舉行。本次會議由朱湘鈺(師大國文系副教授)及沈明謙(師大國文系博士生)報告論文。共十人出席。

  朱湘鈺的論文是〈黃綰學思歷程及其意義〉。作者指出,王陽明第一代門人中,傾注大量心力於儒家經解者,除季本外,便是黃綰了。黃綰著有《易經原古》、《書經原古》、《詩經原古》、《禮經原古》、《春秋原古》、《四書原古》、《中庸古今注》等,惜皆亡佚,僅可由《明儒學案》中見其〈易經原古序〉、〈書經原古序〉、〈禮經原古序〉、〈春秋原古序〉四篇序文;另有《石龍集》、《久菴先生文選》、《明道編》傳世。相對於季本以闡揚師教為目的而作經解,黃綰的四篇序文卻無隻字片語傳播師教,且晚年所撰的《明道編》暗指陽明學「空虛之弊,誤人非細」,故可判斷其注經當自有主意。本文透過黃綰現存著述探究其初從學於鄉賢謝鐸,後拜王陽明為師,最終又批評師教的學思歷程,據此呈顯其藉由詮釋儒家經典體現聖人之學面貌,和欲傳續孔孟道統而駁斥宋明儒為禪的思想特色。與會學者指出,作者對黃綰與謝鐸往來的描寫多為推測之詞,兩人的互動可能並不密切。另外,作者甚少引用黃綰之文,有關經注的內容也說得太少,文章對核心議題著墨不足,需再多找一些黃綰認為經典中,非常重要的說法來支持論點,或更改題目。又,所謂「學思歷程」應限定於某一段時間,焦點較為突顯,可集中探討黃綰出入王門的思想轉變。作者在前言提到要重新審視黃綰在王門中的定位,但最後並未就此給予一確切結論,建議再做補充。

  沈明謙的論文為〈從主體意向論莊子思想體系中「天機」與「機心」的辯證為用〉。作者表示,《莊子.天地》透過子貢與漢陰丈人之間的對話,開展出談論「機械」、「機事」和「機心」之間的關係,及表面看似反對機械文明的議題。若僅以此寓言本身來說,機心的確和機械、機事密不可分,而若將之放入莊子的思想體系中,則機心應與《莊子》文本中其他的概念合觀──尤其是「天機」。機心是根源於外在機械文明而形塑的心靈,以欲望及自我喜好為徼向;天機根源於天(道),是天(道)所賦予的自然本質、本性,不以世間功利為徼向。主體意向為天機的執道者,透過對道的追尋與履踐,能達到德全、形全,乃至聖人之神全;相反地,主體意向為機心的機巧者,從一開始就失去了對道的把握,終將違離道和天機。莊子雖否定機心作用造成的天性殘害,但亦未肯定天機是絕對的真理,而是希望人經由意向選擇、自我省察,得到辯證統合的結果,消除偏執於某一端的侷限,臻至「以道觀之」的境界。與會學者指出,本文題目過於複雜,難以明白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且研究該議題的目的、「主體意向」是什麼等,作者也都交代不全。文章以馬修‧柯勞佛 (Matthew B. Crawford)《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之內容為開端,然柯勞佛的觀點不適合用來詮釋《莊子》,有引喻失當之虞,建議直接由莊子切入,緊扣其思想,確實掌握文本。又,作者所引《莊子》文字均無「天機」與「機心」並舉處,卻將天機與機心設定成對立的概念,似乎缺乏根據。另一方面,作者費了頗多篇幅敘述對《莊子》篇章真偽的理解,但這部分的討論無關宏旨,只需簡單說明即可。此外,本文的結論在前言中已寫之,導致文末總結太短、分量不夠,提醒作者要注意行文順序的安排。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