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十世紀末以降,臺灣學界在「新史學」思潮的帶動下,以過去堅實的制度史骨架為基礎,進一步由自下而上的視野書寫有血有肉的新社會史、醫療史以及性別史等議題,遂為學人所關注。與此同時,國際學界也在全球史以及族群研究的浪潮下,一方面開始關注內陸亞洲(Inner Asia)等為傳統中國史學所忽視的歷史群體,另一方面也試圖將中國史放置在全球的脈絡下來理解,從而形成了所謂「新清史」(New Qing History)、「華南學派」以及「國際交流史」等多元研究取徑。大體來說,早期新清史、華南學派以及國際交流史的研究者,因處理時段、地域以及議題的不同,在史料、方法等層面具有相對鮮明的差異。如「新清史」學者強調利用滿州文、蒙古文等非漢文史料,而在層級上又往往側重中央檔案之運用;至於「華南學派」則相對更多地運用地方文書以及寺院碑刻等基層史料。在研究地域上,前者聚焦於以滿洲、蒙古、西藏以及新疆的內陸亞洲,而後者則相對關注珠三角等華南沿海地域社會。至於國際交流史的學者,則善於利用域外史料,從超地域、跨文化的視野看東亞乃至於歐亞歷史的發展。然而近年來隨著「新清史」、「華南學派」以及「國際交流史」的初步對話,三者不僅開始產生史料、方法以及研究視野上的交流,也逐步關注彼此的研究地域與議題,進而發展出內亞史與海洋史的初步對話。而如何在繼承臺灣史學史脈絡下的「新史學」基礎,在內亞史與海洋史領域就具體歷史議題展開實質對話,進而與相關國際前沿研究者交流,以期探索在臺灣、日本學界書寫明清史的學術意義,正是此次國際會議之目的。
為達成上述願景,本次會議通過邀請海內外內亞史以及海洋史領域的明清研究者計34名(講者:日本學者9人,臺灣學者9人;主持人暨討論人16名),擬分別從滿洲、蒙古、西藏、新疆、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以及臺灣的研究視野出發,並在運用中央檔案、地方文書與域外史料等多元史料的基礎上,討論內亞以及海洋世界對於形塑明清中國的具體影響。據此規劃五個論文組場次。
通過文獻與田野的結合,深化了學界對地域社會的認識。有鑒於近年來跨領域、跨地域的學科發展趨勢,我們認為「歷史語文學」與「歷史人類學」這兩個學術傳統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將對未來明清史研究將產生正面的意義。因此,本次會議希望從明清史料出發,通過中央檔案、地方文書以及域外史料研究的對話,來開啓中國內亞史與社會經濟史未來的合作與溝通道路。
在會議討論以及文獻研讀的環節外,本此活動亦結合歷史人類學的取徑,強調田野經驗與文本史料的互證。故會議第一日上午安排在中研院史語所,下午參訪鹿港。會議第二日假臺灣歷史博物館進行,配合參觀該館展覽之臺灣史乃至東亞海洋史文物。會議第三日於成功大學文學院進行,並參訪赤崁樓以及孔廟,集體研讀現存當地之清乾隆朝漢滿文御製碑以及滿漢文下馬碑,從田野中發掘內亞以及海洋經驗,在研究明清史的同時亦觀照臺灣史,從而進行比較探索。
 
會議時間 | 2022. 12. 2-4 | When | 2022. 12. 2-4 | |
---|---|---|---|---|
會議地點 | 中央研究院 | Where | Academia Sinica, Taiwan | |
語言 | 華語、日語 | Languages | Chinese and Japanese | |
報名截止日期 | 2022. 11. 10 | Submission deadline | 2022. 11. 10 | |
入選論文組/個別論文公告時間 | non | Notification | non | |
論文繳交截止日 | 2022. 11. 10 | Final manuscripts due | 2022. 11.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