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觀點下十九世紀的臺灣歷史——西文史料的閱讀、詮釋、想像」工作坊 第四次討論會紀要
|
|
費德廉教授現為美國奧勒岡州里德學院 (Reed College) 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歷史,特別是十九世紀後期西方人在臺灣的書寫紀錄,曾編譯《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如果出版社,2006 年)、《李仙得臺灣紀行》(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 年)等書,並有多篇論文討論近代西方人臺灣知識的建構。費教授所架設的 Formosa Nineteenth Century Images 資料庫蒐羅了大量的十九世紀臺灣西文資料,為研究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學者們不可不知的重要西文資料庫。
費教授本次演講題目為「十九世紀西方人的臺灣紀錄與觀點」,分享他長期研究十九世紀西文臺灣史料的心得。演講伊始,費教授介紹該資料庫的現況,主要仍以文本及圖像為重點。今年初改版,新增 7,222 個臺灣原住民詞彙,這些詞彙散見於各項出版品中,費時八年整理而成。另外,還新增了 Timeline 功能,分別可以透過 date、place、people、event 等檢索條件,搜尋資料庫內的文本。
隨後費教授介紹他過去利用西文史料所作的三個重要研究議題,分別是「李仙得 (Charles Williams Le Gendre, 1830-1899))與美國羅發號和日本牡丹社事件」、「英國海軍測量臺灣海域」、「郇和 (Robert Swinhoe, 1836-1877) 的鳥類標本收集」。
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東亞陸續開港。越來越多英、美等外國船隻航行於東亞海域上,不少船隻因為遭風失事,在臺灣海岸發生船難,其中許多船隻遭臺灣住民劫掠殺害,因而引發嚴重的國際紛爭。其中兩項重大爭議即美國商船羅發號事件 (1867-1869) 與琉球漁船牡丹社事件 (1871-1874)。當時的美國廈門領事李仙得先後參與兩起事件的協商,遂成為晚清臺灣史上的知名人物。
李仙得在 1866 年底抵達廈門擔任美國駐廈門領事後,隨即面臨兩個嚴重的中美外交問題。一是 1867 年 1 月,美國商人違法運送中國苦力至古巴,中國官員要求李仙得必須逮捕涉案的美國人士;另一即同年 3 月爆發的羅發號事件。其卸任領事之職後,於在回國途中被日本聘為外務省顧問,協助日本謀劃出兵臺灣。
李仙得任職廈門領事與日本外務省顧問時,製作了大量有關晚清臺灣的調查資料,其中有些留存在他提交給上級單位的報告內(上海、北京或直達美國國務院)。另外有些則是他擔任日本外務省顧問期間編寫,提交給日本政府的報告書。
李仙得可說是在歷任廈門領事中,資料保存得最為完整的一人。在擔任廈門領事期間,他除了提交不少有關臺灣開港的貿易資料外,更因處理羅發號事件而多次來臺,其從事的調查與工作包括:深入考察清朝的番地統治政策;調查臺灣的地質、地形與地理資訊並進行繪圖;深入南部番界,與排灣族原住民訂立船難救助條約。
李仙得因為羅發號事件的調查經驗而成為臺灣番界通,因此卸任後被日本外務省聘為顧問,負責提交有關牡丹社事件的外交與軍事政策建議報告,此即前不久中譯出版的《李仙得臺灣紀行》一書。
該書主要包括三類資料:首先是李仙得當時 (1874) 所能獲得的各種西文臺灣資訊,也就是在他之前出版的各種臺灣調查資料;其次是李仙得自己數次在臺灣調查的紀要,包括若干臺灣友人的訪問報導;其三是他對於日本處理牡丹社事件的政策建議,也就是所謂「臺灣番地無主論」的論述,藉以正當化日本對臺灣出兵的法理正當性。仔細考察李仙得的臺灣調查資料,我們可以充分掌握 1870 年代前期西方所認識的臺灣,同時也從中得知當時清朝在臺灣的統治文化,尤其是對於番地的統治政策。
接著,費教授介紹他從英國海軍測繪局等機構蒐集到各種「英國海軍測量臺灣海域」的繪圖。這些十八世紀晚期以來的航海圖,為英國海軍自行測繪或彙整其他資料再製而成,主要供英國海軍與民間船舶往來臺灣等海域使用,各地領事館也會留存。地圖的繪測代號延續使用至今,只有在修改或新增資訊時在旁加註;繪製範圍小至各地港口,大至中國沿海各省海域。
除了英國海軍部門定期出版的資料,也有 China Pilot 等出版物定期更新航海資訊,採用「港口」或「地區」分門歸納,記載往來航行東亞海域船隻的第一手資料以利使用。地圖使用者也會回報使用時發現的錯誤或需要更新的資訊。透過分析這些航海地圖的生產過程,可以探討大英帝國如何從十八世紀中期開始,陸續建構包括臺灣在內的東亞海域資訊,並分析其如何利用這些現代航海圖與地理調查資訊,擴展東亞商務或進行軍事活動。
最後,費教授向大家介紹郇和這位重要的英國外交官與博物學家。郇和曾任臺灣打狗與華南等地的英國領事;同時藉職務之便考察臺灣與華南各地的博物學知識,並以東方鳥類學研究的創始學者聞名於世。其所撰寫的眾多鳥類學研究論文,主要投稿到英國皇家鳥類學會的 IBIS 期刊。其身後還遺留不少與其他朋友通信的資料。費教授已將購得的原件進行數位化典藏,收入前述資料庫內。
值得一提的是,郇和在信件中時常抱怨協助自然學家繪圖的畫家,常將鳥類棲息的樹種畫錯,如誤將臺灣鳥類棲息繪於非臺灣的樹木之上。另外費教授提醒,郇和當時在臺灣的活動區域集中在安平、打狗和淡水三地,無法提供全臺灣的詳細資料。郇和所收集的鳥類標本,現藏於英國自然史博物館 (Nature History Museum),約有一百多筆資料,開放給研究者調閱。藉由探討郇和的臺灣與華南博物學知識,我們可以認識到十九世紀晚期西方經由貿易與軍事活動進入東亞時,如何逐步建立包括臺灣在內的東亞近代博物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