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中西檔案讀書會」第二次讀書會紀要

 
報告人: 游博清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召集人: 賴惠敏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邱仲麟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 2015 年 3 月 27 日(五)下午 2:00 至 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一樓會議室
撰寫人: 王士銘(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104年「中西檔案讀書會」第二次讀書會紀要
 

  今日讀書會邀請中研院近史所博士後研究員游博清博士演講,與諸位學人分享研究心得,題目是「從白毫茶看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茶葉採購與管理——兼與俄國消費同種茶初步比較」。首先,游博士以英人購買的白毫茶 (Pekoe) 為例,從採購的相關流程,看公司在華的茶葉管理。選擇白毫茶是因為發現十八世紀以降,英、俄兩國皆有向中國採購白毫茶。接著,初步比較英、俄在邊境城市(廣州和恰克圖)的交易情形統計,包括採購量、價格等。

  十七世紀中期起,中國茶葉逐漸傳布至歐洲;至十八世紀中葉,飲茶成為英國社會的風尚,也成為歐洲消費茶葉最多的國家。因此,諸多歐洲貿易公司,都想從中國購買茶葉,提供本國消費,也設法賣到英國。中國茶葉在英國消費市場中,向來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專利所壟斷;其他歐洲各國進口的茶葉較為低廉,但在英國禁止銷售。諸多英國人傾向購買便宜的茶葉,使得茶葉走私極為盛行。為杜絕非法銷售管道,英國在 1784 年施行「折抵法案」,打擊歐陸茶葉進口量,降低英國茶葉零售價格,擴大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口中國茶葉的規模。[1]

  游博士論及白毫茶的產地和名稱問題,指出東印度公司購買茶葉種類有紅茶(白毫、小種、功夫、武夷),與綠茶(熙春、熙春皮、松蘿、屯溪)。茶種等級則對照中國古籍記載,如劉埥《片刻餘閒集》稱:「生於山上巖間者名巖茶,其種於山外地內者名洲茶。巖茶中最高者曰老樹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次則工夫花香,次則花香;洲茶中最高者曰白毫,次則紫毫,次則芽茶。」又如陸廷燦《續茶經》載:「逐片擇其背上有白毛者,另炒另焙,謂之白毫。又名壽星眉。」根據一些材料,他推測英人所購的白毫茶主要是來自福建武夷山的洲茶。

  其次,游博士從幾個面向討論東印度公司如何提昇和保障對華採購茶葉的品質,以及維持穩定的供需平衡,包含派遣茶師甄別好壞、茶葉退貨機制、調查每年供需情形等。一本討論十九世紀初,東印度公司對華茶葉貿易管理的經典著作 The Management of Monopoly 舉出幾個事例,如自 1770 年代英國東印度公司設置廣州商館以來,持續擴編商館人員採購、管理茶葉進口數量;1790 年,東印度公司又派遣茶師 Charles Arthur 來中國檢驗茶葉品質。在東印度公司董事會年度報告中,可知董事會針對每年茶葉採購數量、英國消費茶葉品項,進行市場分析,提高獲利。游博士指出 The Management of Monopoly 一書對於白毫茶的分析不多,他在研究中會加以補充。

  茶葉是東印度公司的重要商品,估計茶葉需求量顯得十分重要的。由於船隻前往中國採購需歷時兩年,故需儲備一年貨品供應本土市場;因此,東印度公司以三年為估算原則,規劃採購茶葉流程。首先,調查庫存和評估需求。東印度公司每年董事會議討論該年各類茶種市場銷售情況與中國產地情形,評估下一年度茶種的庫存量、進口量。估算後,即與中國商人簽約與採購。簽約方式有:與行商簽訂合約茶、在公開市場採購「冬茶」、在貿易季節即將結束時簽約。若公司仍需採購茶葉,則直接在市場上向茶商購買,則稱為現貨茶。通常從「冬茶」的採購可以得到很大的折扣。[2] 茶葉收購之後,廣州商館的茶師需隨機抽檢茶葉品質,慎防中國商人在茶葉中摻入塵土、異物,或夾雜劣質茶、鐵屑等常見的偷工減料手法。茶葉檢驗之後,即包裝好存放,等待上船運往英國。廣州氣候濕熱,茶葉等船期間須小心放置,避免受潮發霉;而且,茶葉須與樟腦、麝香、薑黃等氣味重的貨物分開存放。

  游博士據現存的廣州商館史料分析,指出與其他茶種比較,東印度公司白毫茶交易不固定,不是每年都採購,且數量不多,約占總數 1-2%。白毫茶是等級最高茶種,生產量低,價格比一般茶種高出許多。例如:1810 年代,白毫茶交易價格約每擔(100 斤)38-60 兩。另外,他從一本 1780 年代英國社會的茶葉購買書中,提到當時的飲茶習慣。其實,此時英國人不熱衷喝單品白毫茶,而是喜歡喝混種茶,這也是白毫茶採購數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另外,根據近史所研究員賴惠敏教授的研究,同時期俄國也有從中國進口白毫茶。這裡的白毫茶一般是瓦灰色、黑色、淺紅和略帶黃色;更好一點的呈現瓦灰色和黑色。低級的白毫茶,味道特別淡,茶湯為淡琥珀馬林果的顏色;[3] 在恰克圖進口的中國茶種,依等級高低分別是:君眉、白毫、青茶、磚茶。

  游博士根據 1830-1840 年間廣州發行的英文報紙上逐月的市場價格,統計廣州白毫茶價格;另外,也在賴教授研究的基礎上,初步比較同時期英、俄兩國在華購買的白毫茶。游博士指出,當時英國人從廣州進口白毫茶的價格變化頗大,每擔約 38-90 兩;俄國人從恰克圖進口白毫茶,每箱約 20-30 兩之間。考慮廣州和恰克圖計價方式不同,廣州白毫茶每擔(100 斤)為一單位,恰克圖白毫茶每箱(60 斤)為一單位。以廣州價格為基準,換算恰克圖白毫茶交易價格,每箱約在 25-55 兩之間。換言之,廣州白毫茶的成交價比恰克圖高出許多。其次,比較英國與俄國進口白毫茶數量,俄國進口約 30-75 萬公斤,英國進口約 3.6-30.6 萬公斤,俄國採購量較多。

  此外,從現有史料得知,英國人很在意俄國人進口中國茶葉的訊息,說明茶葉在歐洲消費市場競爭激烈。例如:1830 年,John Crawford 在英國國會報告俄國茶葉貿易訊息,曾言:運到恰克圖的茶葉大多是紅茶、最好的品種來自中國的「中部 (central)」、俄國人購買的白毫茶比英國人購買的好等等。然而,游博士指出,John Crawford 的說法或許僅反映了此時中俄茶葉貿易的部分事實,俄國人實際上也消費較低價的青茶和磚茶,茶葉產地也有從福建來。

[1]陳國棟,〈1780-1800,中西貿易的關鍵年代〉,《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 年),頁 289-292。
[2]陳國棟,〈1760-1833 年間中國茶葉出口的習慣作法〉,《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 年),頁 320。
[3]賴惠敏,〈十九世紀晉商在恰克圖的茶葉貿易〉,收入陳熙遠主編,《覆案的歷史:檔案考掘與清史研究(下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 ),頁 609。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