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檔案讀書會」第五次讀書會紀要

 
講題: 政區一體化:熱河新政的推行與熱河特別區的建立
報告人: 許富翔教授(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時間: 2017 年 5 月 26 日(五)下午 2:00 至 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檔案館第二會議室
撰寫人: 謝仁晏(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中西檔案讀書會」第五次讀書會紀要
 

  2017 年中西檔案讀書會第五次讀書會,由東吳大學歷史學系許富翔教授報告,講題為「政區一體化:熱河新政的推行與熱河特別區的建立」。報告人首先說明,本次主題係先前撰寫博士論文的最後一部分,集中討論清末新政期間熱河地區的行政變化。茲將報告重點與會後討論摘要如下。

  清朝政府對邊疆地區原本採取「因俗而治」策略,但清末面對外力衝擊,邊疆地區也有行政變革,顯示「因俗而治」已不再適用。熱河地區的行政變革,自新政時期起,經過辛亥革命,乃至袁世凱以降的政府,皆有所調整。報告人以為,清末對熱河地區的行政變革,除了針對外力衝擊,尚須考量東部蒙古地區的內部問題,其中最關鍵的是光緒十七年 (1891) 發生的「金丹道事件」。該事件的發生,使固有的盟旗體系受到嚴重破壞,蒙民也流離失所,離開原有的生活地區,被迫到外旗發展。報告人強調,「金丹道事件」發生以前,也有蒙民離開本旗,前往外旗發展,但此事件後續影響最大。蒙民離開本旗,也讓原有劃定旗界、禁止越界的規定打破,隨之而來的變化,是距離漢地較近的區域更加為漢人掌控,漢人在東蒙古地區取得了較穩固的力量;顯見漠南蒙古區域不再是清朝政府穩固的大後方,連帶影響了京師的安全,牽引出蒙古地區行政是否需要改制的考慮。

  新政期間,有不少官員討論蒙古改制問題,細部又可分成日俄戰爭前後兩個時段。在日俄戰爭之前,趙爾巽首先提出要改制設省,但連順等人(這批人多是身在外蒙古的大吏)以自己治理當地的經驗持反對意見。有趣的是,這個時期不論支持者或反對者,都還將內蒙古與外蒙古視為一體,並未注意到內外蒙的農業與經濟差距。不過,設省一題,在日俄戰爭前並未獲得朝廷支持,主因之一是中央財政已近乎崩潰,無力應付設省後的費用;而設省後的相關經費該從何處來,趙爾巽也未有應對。報告人借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張啟雄教授的觀點,指出蒙古是否得以改制設省,關鍵在於當地財政能否自籌。

  光緒三十一年 (1905) 日俄戰爭後,由於清朝在東北的主權受到嚴峻挑戰,民眾對邊疆議題更為憂心,遂有蒙古改設行省的輿論出現,且日漸擴大,進而影響了設省的爭論。在這些爭論中,以岑春煊的意見為要,他有關漠南蒙古分成三省的建議,受到清廷重視,也有大臣對此陸續提出看法。雖然細節上各有爭論,但都同意將漠南蒙古改設為省,惟清廷因財政困窘,仍沒有積極支持設省一事。報告人也透過其他研究觀點指出,清朝在蒙古建立的秩序還未動搖;就外力威脅而言,當地雖為俄國所覬覦,但俄國尚未有軍事行動,清廷或因此對蒙古設省一事並不積極。如此情勢一直持續到辛亥革命前仍未改變。

  縱然清廷未積極支持設省,但新政期間的相關措施,仍在熱河進行。這當中規劃藍圖的關鍵人物為錫良。錫良曾兩任熱河都統,第一次任職時提出規劃藍圖,後續繼承者多半以此施行熱河地區的新政。新政時期的措施,著重在行政制度變動與經濟。前者主要為大量增添州縣、改革陋規與整頓蒙旗三個面向,目的是要讓事權統一。而在錫良的規劃發展下,州縣官的力量逐漸加強,達到事權統一的目標,即便清朝政府不是故意將當地盟旗獨立性降低,但在上述改革過程中,當地盟旗的政治力量已不如以往。

  除了事權統一的變革外,經濟上的放墾措施是另一個重點。蒙地放墾的目的,是希望能達成穩定的財政收入,同時也實邊。不過,報告人指出以往的研究也注意到漠南蒙古放墾一事,只是其推行後續有地區差異;如察哈爾與綏遠兩地,即有蒙民因經濟利益受損而抵抗新政,但熱河地區卻看不到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當地農業發展較早的緣故。但報告人認為,還需考量前面所提及的金丹道事件,因為事件後熱河地區的漢族人口已穩固統治該區,蒙古人影響力有限,加上相對習慣農業生活,自然較少抵抗。另外,新政時期也在熱河地區整頓礦稅,且新增酒稅與鹽稅;然而,這些措施真的讓熱河財政自足了嗎?從宣統二年 (1910) 奏報的宣統三年 (1911) 預算收支表來看,支出始終高於收入,無法自足,以致清廷未積極對熱河設省。

  報告人最後將問題帶到辛亥革命後的發展,宣統三年 (1911) 辛亥革命爆發,同年十一月消息傳到庫倫,外蒙古獨立為大蒙古國,內蒙古地區則一直處於搖擺態度。最後,中、俄、蒙三方在恰克圖會議取得共識,同意外蒙古自治但中國具有宗主權,惟其自治範圍不包括內蒙古。此次邊疆危機暫告一段落,卻也因此讓熱河地區是否設省的問題,再次受到重視;其中,以熊希齡「熱河改建行省議案」最為重要。此案於熊氏民國二年 (1913) 任職熱河都統時提出,當下雖未獲施行,但後續提出的「熱河官廳組織暫行章程」,影響了改制問題的發展,促成「熱河特別行政區」出現,自此熱河的規制已與內地行省相同。

  報告結束後,與會學者討論熱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賴惠敏教授首先建議,關於熱河與其他地區的比較,是可以再嘗試的。例如綏遠,該地也號稱收不到稅,但貿易很發達,我們該更深入考量稅收究竟有多少?錢是否都進了官員荷包?賴教授有指出,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王士銘在研究蒙古屯墾時,發現研究區域中的蒙古人對屯墾一事十分抵抗,但熱河地區的蒙古人卻很溫和,似乎很順應改變。但當地王公真能馬上放棄原有的東西嗎?自主性展現在什麼地方,或許也能再思考。

  王士銘延續相關問題,指出邊疆大臣真正的反對原因,是自身利益會受損,因為這些大臣本身可能在當地有投資事業,但這是私下進行的,無法公開明講,只能利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反對行政變革。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蔡偉傑博士同意賴惠敏教授的建議,認為不同區域間的比較是必要的。同時,也提出另外兩點看法:首先,「一體化」的概念,或許還得商榷,因為最終清朝未改變原有框架。其次,財政無法自理,是報告人強調內蒙地區未能改制設省的主因,但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因素可以考量,恐怕可以再思考。報告人針對上述的建議簡單回應:此次得到的意見,獲益良多。原先也曾考慮過提問人的部分意見,然目前可見材料所能做出的成果,已展現於這次報告;較下層的地方性檔案,受限檔案館不開放的緣故,無法深入詳實討論,是目前最大的缺憾。而關於區域比較的議題,他認為可先從清末著眼,未來會持續努力。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