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滿漢一體」,又推行「旗民分治」,兩者孰輕孰重?保障旗人有其利弊得失,皇帝該如何取捨?
歷史學者孟森先生曾指出:「八旗者,太祖所定之國體也。」所謂「旗人」,廣義來說,即八旗組織的各種成員。清朝皇帝為求鞏固政權,相當仰賴旗人的力量,但在維護旗人特殊性的同時,亦需留意帝國內部多元族群、文化的兼容並蓄。本書除了具體呈現清朝入關後的法制變遷,以及旗人在清律中的特殊地位,或許還能對滿洲政權何以長期統治中國,提供一些思考方向。
*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40號
本書特色
1.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40號
2.莊吉發先生(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退休)專序推薦:「本書不僅嘗試與中國諸『非漢民族』政權的發展脈絡相結合,亦將中國法律史甚至現代法學的許多概念納入分析,儘量透過比較展現研究主題的特殊處。此舉可說是頗具挑戰性,足見作者不畏艱難的進取態度。」
名人推薦
莊吉發(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退休)
出版緣起
本系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迄今已有三十七種。一九七七年二月,張朋園教授接掌所務,為鼓勵研究生撰寫優良史學論文,特擬訂學位論文出版計畫。當時,亦將本系碩士論文榮獲「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等機構獎助出版者列入,即「專刊」第(1)、第(3)、第(5)等三種。迨「郭廷以先生獎學金」成立,由獎學金監督委員會研議辦法,作為補助出版學位論文之用,「專刊」遂得持續出版。
郭廷以先生,字量宇,一九○四年生,一九二六年畢業於東南大學文理科歷史系,曾在國內、外知名大學講學;自一九四九年起,至本系執教。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七一年,擔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及所長,並於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二年,兼任本校文學院院長。一九六八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是深具國際學術影響力的學者。
一九七五年九月, 先生在美病逝。李國祁教授感念 先生的學術貢獻,邀集本校史地系系友籌組基金,在本系設置「郭廷以先生獎學金」,於一九七七年十月開始頒授獎學金。獎學金設監督委員會,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和本系教師共同組成,每年遴選優秀學位論文,補助印製「專刊」經費。三十多年來,本系研究生無不以獲得「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勵,並以「專刊」名義出版畢業論文,為最高榮譽。「專刊」向由本系刊行,寄贈國內、外學術機構和圖書館,頗受學界肯定,惟印刷數量有限,坊間不易得見,殊為可惜。經本屆獎學金監督委員會議決,商請秀威資訊科技公司印製發行,以廣流傳,期能為促進學術交流略盡棉薄之力。
今年,適值郭廷以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專刊」以新的型態再出發,可謂別具意義。謹識緣起,以資紀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二○一五年九月
後記
時間過得很快,這本書自草稿至正式出版,一轉眼已過了好幾個年頭。每當我回首此書從無到有的過程,內心總是充滿著各種感激。
由衷感謝師長們多年來的諄諄教誨,引導我逐步成長進而完成此書。感謝指導教授莊吉發老師不僅在學業上再三提點,每當我遭逢挫折時亦不吝給予鼓勵。莊老師常不厭其煩地叮嚀學生應嘗試查閱各類檔案,以及持續精進滿文翻譯能力,透過這種訓練方式打下的紮實基礎,至今仍令我受益無窮。感謝葉高樹老師與陳登武老師撥冗參與碩士論文口試,提出許多寶貴的修改建議,兩位老師平時即常關心我的生活與學業進度,對此我始終銘感於心。此外亦感謝林麗月老師、邱澎生老師、陳國棟老師、賴惠敏老師、陳惠馨老師與同窗好友們,在我撰寫碩士論文期間提供諸多重要啟發。最後還要感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郭廷以先生獎學金」惠賜出版機會,以及秀威資訊科技公司鄭編輯等人在出版作業上的大力協助。
本書是以碩士論文為基礎改寫而成,由於一些特殊緣故,我花費較多時日進行文字資料的校對與調整,整體章節架構則未有太大變動。歷經許久光陰才走完這最後一哩路,我深知完全是自己的問題,很抱歉讓長期關心我的師長朋友們失望,謹於此向您們致歉。
猶記得自從我決定以「八旗」為題撰寫論文時,許多人便好奇為何選擇這個題目,甚至有人根據我的外貌與較為特別的姓氏,推測我是因為身屬旗人後裔才從事該研究。然而在我的印象裡,家中長輩從未提及家族曾經入旗之往事,我與「旗人法律地位」的相遇,或許只是基於單純的緣分吧!這個課題其實遠比我想像中來得複雜,我常因無數迎面而來的挑戰感到灰心,不過即使如此,我始終很珍惜這段緣分。因為我逐漸發現這個看似專注於昔日故事的研究,某方面來說帶給現實的自己很多收穫。我仔細體會如何從多元視角觀察事物,並從中經歷各種反思,這些感受提醒我應抱持更成熟的心態,面對日後的人生課題。
走筆至此,我想向外公、母親、父親、妹妹與女友致上最深的謝意。家人無疑是我最堅強的後盾,陪伴我經歷許多喜怒哀樂。雖然你們對於我的堅持未必了然於胸,卻總是相信我的決定,謝謝你們讓我毫無後顧之憂地自由揮灑。謝謝女友接受與包容我的特點,也願意花時間理解我的內心世界,並常在我身處逆境時伸出援手。非常感謝家人與女友的無私支持,助我一路走到今日。
或許是基於史學研究者的「日常習慣」,我這幾年常想起那兒時歲月。小時候因為父母工作忙碌,外公一肩擔起照顧我的責任。年幼的我沒有安全感很害怕上學,外公花了許多時間陪伴我,耐心等候我慢慢適應學校團體生活,這段相處時光對我而言始終歷歷在目。個性樂觀和善的外公,一直是我心中重要的安定力量,我很想與外公分享出書的喜悅,也希望藉此表達誠摯感激之情。
不知不覺,若從就讀大學開始算起,至今已有十多年。在這段時而快樂時而困頓的歲月裡,我既努力接近每個歷史現場,也積極面對眼前各種考驗。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糾結雖曾令我不知所措,卻也在不經意間,向我緩緩道出些許微妙義理。但願自己能感恩與珍惜身邊每段緣分,安於世間顛簸,常保平靜地「重返豔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