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 |
〈面向群體的個人性:儒家「淑世」的概念探究〉
〈李滉對程敏政《心經附註》的理解及其中所涵的「敬」思想〉
〈季本《圖文餘辯・內篇》析論〉 |
書名: |
|
主講人: |
|
發表人: |
|
報告人: |
蘇子媖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陳繪宇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
羅聖堡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
主持人: |
|
總結人: |
|
召集人: |
林月惠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呂政倚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與談人: |
|
主辦單位: |
|
網址連結: |
|
與會者: |
|
時間: |
2024 年 11 月 22 日(五)15:00 至 19:00 |
地點: |
國立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線上會議室 |
撰寫人: |
蘇子媖教授、陳繪宇教授、羅聖堡教授 |
刊登日期: |
2024/11/22 |
|
蘇子媖教授〈面向群體的個人性:儒家「淑世」的概念探究〉一文,反思為何「會」想到他人?甚至想到社會?更而甚者想「要」他人「好」、「變好」?想「要」社會「好」、「變好」?試著以儒家角度談這必然的關懷、往外推,之所以成為儒者必然具備的德性條件之可能性因素。第一節中首先推敲「為何要淑世?」的想法,是如臺灣哲學家廖文奎 (1905-1952) 以社會求生的角度來解釋人之所以會有淑生的表現嗎?還是並不需要推到危機的層面,而單純以利就足以構成外推的考量?譬如:讓他人變好、讓群體更好,必然也協助了作為群體中個體的我生活品質變好。這以「利」的角度所設定的假定前提是:因為我想過上更有品質的人生,進而產生外推的動機。如此推演而展現的「淑世」態度,有可能並不一定如此自然的如儒者所言的良善內在於我。亦或是,有沒有另一種可能性,即是透過被教導而形成「要淑世」的心態?我「知道」或我「應該」必須讓個體面向群體,在思考到自己時也同時思考到他人,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人」。因此於第二節中試圖用,吳光明 (Kuang-mig Wu) 於 1997 年在 On Chinese Body Thinking: A Cultural Hermeneutics 提出的「身體思維」中,「我」隱含於描述之中的觀點來進行論析;進而延伸到與第三節安樂哲 (Roger T. Ames) 在 Confucian Role Ethics:A Vocabulary 以 Family 的概念來推想「我」擴張成「大家」的可能性。第四節則計畫收攝到某一時期的儒家來具體回應「淑世」的概念。
陳繪宇教授〈李滉對程敏政《心經附註》的理解及其中所涵的「敬」思想〉一文旨在梳理李滉(號退溪,1501-1570)對程敏政 (1445-1499)《心經附註》之理解,以及退溪如何由此書所引用的〈心學圖〉,展示「敬」之具體工夫,而由此中見退溪之「敬」思想。在此文中可見二重點,一、退溪認為程敏政是朱子 (1130-1200) 學者;程敏政是宗朱子而「兼重道問學與尊德性」,但由於時下重博文辭藻,略修身躬行,所以可見程敏政特言「尊德性」義,不可因此就說他忽略「道問學」。二、退溪對「敬」的理解,可在他透過〈心學圖〉一一展開的「敬」的具體工夫中見。此文尤重後者,也是此文與過去相關研究有別之處。
羅聖堡教授〈季本《圖文餘辯・內篇》析論〉一文,聚焦《易》圖論辨,分析其說的思想特質。季本 (1485-1563) 是陽明後學當中經學論著最多的學者,「四庫提要」以季本《圖文餘辯》為明清儒者考辨《易》圖的早期作品;現代學者錢明以此說為基礎,視季本此書為清代考證學的「早期形態」。本文以《圖文餘辯・內篇》的「河圖」、「洛書」、「先天圖」、「陰陽魚圖」為例,具體探討其論辨性質。事實上,季本對於《易》圖的態度,是選擇性的取用,如「先天圖」方面,以「圓圖」為聖人之意,「橫圖」及其代表的「加一倍法」,則為後代晚出的說法。季本調整「加一倍法」為「陰陽進退」的觀念,論辨焦點首重「大義」、「圖意」,圖說時代先後或文獻真偽的問題,並非論辨的核心考量,此與清儒實有差別。季本簡化朱熹 (1130-1200) 的「圖書」學說,強調「河圖」只是「從微至著之理」,並將「洛書」的數序與《尚書・洪範》「九疇」區分開來。至於「先天圖・圓圖」與「陰陽魚圖」的關係,「先天圖・圖圖」代表陰陽由內向外的發展,「陰陽魚圖」表示八卦所生及陰陽運行,強調「圓圖」體用兼備。陰陽、八卦以致於六十四卦,是「心體」、「內外象」以至於方位、取象的拓展,其以「心」為基礎,重構一套宇宙論和《易》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