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第五次讀書會紀要

 
講題: 熔鼎再鑄失範型:太虛法師與中國近代百年 (1844-1953) 宗教史的演化
書名:
主講人: 賴嶽山教授(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佛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廣州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助理研究員)
發表人:
報告人:
主持人: 廖肇亨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總結人:
召集人:
與談人:
主辦單位:
網址連結:
與會者:
時間: 2016 年 8 月 19 日(五)上午 10:00 至下午 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二樓會議室
撰寫人: 賴霈澄(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刊登日期: 2016/08/19
 

  「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第五次讀書會邀請廣州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助理研究員賴嶽山教授專題演講,講題為「熔鼎再鑄失範型——太虛法師與中國近代百年 (1844-1953) 宗教史的演化」。此領域為賴教授從博士階段開始與其導師龔隽教授一同關注之議題,特別是使用民國檔案為素材以重新評估太虛法師在佛教史中的定位。

  主持人廖肇亨教授引言時指出太虛法師所談之人生佛教內涵,如僧人教育等,對於近現代的佛教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但也伴隨著神聖化的趨勢。故這次賴嶽山老師用檔案材料來談太虛法師,頗有一點解構的意味,發前人所未發。

  一開始,賴教授認為若論近代中國佛教傳至歐洲的經過,太虛法師應為最重要的一位,學界對他的研究多半立基於法師晚年自己所編纂的三十三冊全書。但「全書不全」,故學者開闢出兩條路徑:一是田野調查,可以五、六十年代哈佛尉遲酣 (Holmes Welch, 1924-1981) 為代表;另一條路徑為檔案研究,這部分主要是以侯坤宏教授與陳金龍教授為首。賴教授表示,當看到民國的檔案,包含太虛法師所成立的佛教會、談論僧人請免兵役、教育等問題,便開始思考當時僧人與國家憲法、國家教育之間的關係。更廣泛的說,這些事件是佛教政治化的現象,而太虛法師的行止可說是晚清以來佛教界發展所導衍出來的結果。

  賴教授談到自己從廖教授所做的明末清初逃禪研究獲得啟發。明亡後,士大夫可以選擇服從或不服從,不服從的士大夫入了僧籍,又攜家帶眷進入寺院。從哲學的角度思考,「僧」的身分似乎完全沒有本質,隨著不同時代而改變,就像身處近代的太虛法師也思考僧人能否結婚、僧服是否要改變等議題。

  如講題所列,賴教授將太虛法師與中國近代百年佛教史相扣連,所用的分期是 1844 年至 1953 年。1844 年中法簽訂的《黃埔條約》規定:「佛蘭西人亦一體可以建造禮拜堂……倘有中國人將佛蘭西禮拜堂、墳地觸犯毀壞,地方官照例嚴拘重懲。」賴教授指出這是清廷首次在國際條約的規範之下給予宗教合法性,也意味著無論清廷是否願意,從此開始面對宗教事務須放置於「現代國家政治」框架下處理,自此各國代表紛紛要求滿清政府保障傳教自由。而佛教一方面受到衝擊,另一方面僧人開始模仿外來宗教與政府折衝斡旋。江浙一帶的僧人所受的文化刺激特別多,以致於我們可以看到 1946 年國民代表大會上,太虛法師等僧人嘗試以僧人為族群單位進入政治場域。

  賴教授表示,從民國檔案中他分出數個可討論的子題,包含「文獻筆削」——對《太虛大師全書》、《太虛大師年譜》的反思;「史筆微言」——涉及國史褒揚令與國史中的傳文;「教育佈局」——太虛法師不同時期所推動的僧人教育機構;「政教邏輯」——對政教關係的設想與後來提倡之僧人組黨;「邊政與外交」——參與蒙藏事務與赴歐美、下南洋等行跡;「兵役與刑案」——太虛法師曾為漢藏教理院僧人免役而奔走,亦曾陷入刑案之中,這些都涉及他如何對待僧人與國家法律之間的關係。以上這些子題若單從全書著手往往無法掌握全貌,甚至有些題目僅能從民國檔案一窺端倪。例如兵役的事件,源於 1943 年政府開始嚴格執行徵兵政策,太虛法師提出僧人免役或是德行優異者免役。即使社會上輿論反對,他仍與政府高層不斷交涉,其來往反覆之過程都檔案當中。又如僧人與政黨關係,雖然證據顯示太虛法師並非同盟會員,也非國民黨員,然在太虛法師與湯化龍等人的通信中,可見其嘗試將宗教團體這一組織轉化為政黨,又提出如三佛主義等說法,後來演變為佛教組黨事件。

  賴教授演講最後回到近代佛教史的視野裡,認為從民國檔案來研究太虛法師這樣一位近代宗教史上的重要人物,與其說是法師個人的努力推動歷史,毋寧說是 1844 年以來中國逐漸趨同於西方世界界定下的現代國家,而法師的一生具體而微地表現出這段歷史。

  演講結束後,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單德興教授提問,在臺灣可以看到幾個佛教大道場都受太虛法師人生佛教的影響,不知道對中國大陸一般僧界與社會大眾而言,太虛法師的影響力為何?賴教授回應指出太虛法師過世後,法嗣移往臺灣與東南亞居多,中國大陸整頓僧團的時期太虛一系的影響較少,反而是虛雲法師影響顯著,且保留了相對傳統的漢僧形象。不過近年來由於交通發達,兩岸交流頻繁,單教授所提到的臺灣道場偏重慈善與教育的風格在中國教團之間迅速傳播開來,他們也稱自己承襲了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但其實本源應該是虛雲法師的系統。

  王芳女士提問,目前學界對太虛法師的看法與賴教授今日所談的內容最顯著的差異為何?何以賴教授在論文中措辭如此謹慎?賴教授回應,歷史研究往往帶有破壞性,在太虛法師的研究上,自己所用的材料跟既有研究差異極大,甚至可以說是不相容。然而研究成果上各有價值,實可相互參照,對近代中國佛教發展與太虛法師其人將有更為完整的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