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 |
廖平從「今古之辨」到「面向世界」的經學之路——兼論與常州學派的離合、積弊與弊端:乾隆初期甘肅倉儲的經營 |
書名: |
|
主講人: |
|
發表人: |
|
報告人: |
魏綵瑩(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張繼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
主持人: |
|
總結人: |
|
召集人: |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
與談人: |
|
主辦單位: |
|
網址連結: |
|
與會者: |
|
時間: |
2016 年 9 月 3 日(六)下午 2:00 至 7:00 |
地點: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 |
撰寫人: |
吳冠倫(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科技部計畫專任研究助理) |
刊登日期: |
2016/9/3 |
|
2016 年第四次「近世儒學與社會工作坊」討論會於 9 月 3 日(六)下午二時,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會議室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博士後研究人員魏綵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張繼瑩報告論文,共 11 人出席。
魏綵瑩博士發表的論文是〈廖平從「今古之辨」到「面向世界」的經學之路——兼論與常州學派的離合〉,文章摘要如下:
近代今文經學集大成的廖平經學雖然歷經六變,其實只有兩大階段:從「今古文經學之辨」到「以經學面向世界」,而這個經學觀遞嬗過程之內在理路,還有詳細討論的空間。以往學界很自然的將廖平置於常州學派的傳承下,雖非沒有道理,但本文點出了廖平與常州今文學派之間有著複雜的離合關係。即使是在全面攻駁古文的二變時期,廖平也有全然不同於常州學人的重要觀點,例如視《逸禮》曾真實的出於孔壁,並非劉歆偽造,只是被劉歆援引來作偽《周禮》的底本。偽《周禮》的底本既然是真古籍,無形中就為自己日後接納《周禮》埋下了伏筆。他又視《左傳》解經,且未經劉歆更動,也與常州今文大將劉逢祿的觀點迥異,而劉逢祿的觀點全然被康有為、崔適繼承。因此廖平與其他今文學的集大成者相較,康、崔更遵信常州學派的理路。這也可以說明為何康有為談到自己的學脈時不提廖平,並不僅僅是隱諱與廖平的關係而已。本文發掘了在過去講論清代今文學學術發展史的大敘事下隱沒了的一些學術史視角,也釐清了廖平經學三變以後對待今古文態度的問題。康有為、梁啟超曾說廖平三變以後淆亂了今、古文的界限,然而這並不代表他此後便能同時接受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廖平接納《周禮》是把它當成孔子的著作,與古文家的尊為周公之典並不同調,而且三變以後對《詩經》、《尚書》的詮釋,都是今文經學路數的發揮,而且更重視接近今文系統的緯書。最後,廖平的學術歷程上,從經學一變到三變後,「孔子」與經、傳的關係愈來愈緊密,地位也愈崇高。而孔子與經、傳的關係愈緊密,廖平對經、傳的發揮就越能代表自己所傳達者為孔子的思想,孔子的神聖性又從而更加的提高。這都是他拔高與聖化孔子背後的學術建構方式。
與會成員認為文章的篇幅過長,應斟酌調整各章節的比例。譬如,廖平的背景介紹過多,過於詳細的介紹容易變成一篇科普性質的文章。魏博士表示,本文是書稿第一章的架構,日後修改文章可考慮將本文分作兩章。與會成員也建議,史料佐證的運用可以更精簡或透過表格化的方式呈現,取代原有的文字論述。另外,基於魏博士長期研究廖平的心得,與會成員建議可擴展研究範圍,或許民國時期孔子形象、孔教等是值得考慮的議題。
張繼瑩博士發表的論文是〈積弊與弊端:乾隆初期甘肅倉儲的經營〉,文章摘要如下:
乾隆初期西北用兵方罷,全國又因糧價昂貴造成騷動。對帝國來說,讓西北從軍事的影響下恢復與平穩糧價是兩件平行待改的弊病。過去學者針對個別的重要性進行過討論,但回到歷史的脈絡裡,兩者是同時發生且互相影響,中央與甘肅官員必須同時面對上述問題。乾隆朝君臣透過倉儲制度的運行,試圖解決甘肅地方長期受到軍事影響的積弊以及糧價居高不下的時弊。中央希望地方依循中央的理念改善積弊與時弊的問題,但是地方卻必須考量省內實際狀況來執行任務。乾隆初期甘肅排除軍事的影響,調整區域的倉儲重點,使糧食更容易收入倉庫。雖然這些措施創造倉儲成功經營的成果,但中央強制要求地方遵循中央制定的辦法時,地方只能透過斡旋的手段,尋找各種可能的彈性運作空間,以符合中央的要求與地方的現實。以至於倉儲的運作從儲存糧食,變成一種政治的語言,並且滲透到日常的運作中。
這是一篇經濟史的論文,而與會成員都是思想史專業,因此討論較無法深入,不過大家都覺得學有所得,也提出建議。與會成員認為本文討論的問題牽涉層面甚廣,文中部分論述需要更多說明,讓讀者能夠進入作者的思想考脈絡。與會學者也建議張博士更多加說明選擇研究甘肅的意義、甘肅與其他省分的比較,以及從地方官立場說明不同政策的利與弊等。此外,張博士也分享他長期閱讀清代官員奏摺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