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 |
清代旅蒙商如何學習蒙語?以官編辭書與民間雜字、根本書為例的討論 |
書名: |
|
主講人: |
蔡偉傑教授(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 |
發表人: |
|
報告人: |
|
主持人: |
|
總結人: |
|
召集人: |
|
與談人: |
|
主辦單位: |
|
網址連結: |
|
與會者: |
|
時間: |
2019 年 8 月 16 日(五)下午 12:00 至 2:00 |
地點: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第二會議室 |
撰寫人: |
黃品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 |
刊登日期: |
2019/08/16 |
|
2019 年「中西檔案讀書會」第八次讀書會,邀請蔡偉傑教授主講「清代旅蒙商如何學習蒙語?以官編辭書與民間雜字、根本書為例的討論」,係講者於北京大學會議發表的論文之進一步擴充。茲將內容摘要如後。
講者指出,在其〈居國中以避國——大沙畢與清代移民外蒙古之漢人及其後裔的蒙古化 (1768-1830)〉一文中使用「額爾德尼商卓特巴衙門檔案」時,注意到其中的具結字據抄本,故本講題即以具結字據為主要材料。作為通商文書的具結字據有蒙文本與漢文本,二者在內容上並不完全相同,有些文件更可見明顯的差異。然謝健 (Jonathan Schlesinger) 教授曾對漢商的蒙文程度提出懷疑,認為蒙文部分應是大沙畢的蒙古書吏所作,非漢商所書;因此引起講者對清代旅蒙漢商蒙文程度的思考。
蔡教授因而就此著手,探討清代旅蒙商對蒙語的學習與使用途徑。因應通商的需求,清代山西商人(晉商)使用的一套培訓制度中,學習蒙、藏、俄文即為業務技術中的一項技能,故旅蒙商應有一定程度的蒙文學習,以增進商業交流的效用。徐珂 (1869-1928) 的《清稗類鈔》及 1960 年代依旅蒙商口述訪問資料集結而成的《大盛魁聞見錄》一書中,皆有旅蒙商學習蒙文的相關記述。
確立旅蒙商學習蒙語的事實後,蔡教授進而介紹旅蒙商學習蒙語之教科書。共兩份材料:第一份為《新刻校正買賣蒙古同文雜字》,由書名可知,此書是一本不斷翻新的著作,且在新刻的過程中經過重新校正;「買賣」二字可見此書供應的對象是做買賣的商人,而「雜字」則是中國傳統常見的啟蒙書,為民間識字所使用的一種教材,故此書即是提供旅蒙商學習蒙文的工具書。這本書以察哈爾八旗蒙古方言為基礎,共 53 條,收錄 738 組詞條,第一部分以圖文方式呈現滿、漢、蒙文的對照詞彙,第二部分則是無圖的滿、漢、蒙文對照詞彙;書中不只收錄單字,尚有一些蒙文句子。講者指出,若在檔案或文書中有不懂的字詞時,便可使用此書作為工具書之用,互為對照後將能大致了解其中意思。
第二份材料為《根本書》,收錄於臺北蒙藏委員會藏蒙古國家檔案局中文檔案副本。《根本書》中並未記載出版年份和明顯的內容分類,內容為漢文詞條,下以漢字注蒙語音。因此全書沒有明確的組織結構,可能為某個不會蒙文的清代旅蒙商所留下的蒙古語筆記,或者是類似的雜字。
將以上二種民間出版的著作與官方出版的語言教科書籍做一對照,講者認為二者之間並無關聯。若以官方辭書的代表《五體清文鑑》為例,是設定給懂滿、漢、蒙、回、藏五種語言的使用者查閱字義使用,有嚴格的體例與排列,以類似辭典的方式編寫,並不會再以其他語言注出發音。對照民間的蒙語教科書,可知並未有一套固定拼音系統去擬音,拼音的方式也較不精細,可見二者的標音是為兩種不同的系統。
最後蔡教授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將會朝向識別文書中不明的蒙古與漢字詞,搜羅其他相關旅蒙商的蒙語教材,並發掘民間蒙語教材與官編教材、民間滿、漢文教材之間的關係,繼續深化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