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敏洙教授演講「『滿洲西征』:朝鮮世子所見清軍入關與北京易主」紀要(撰稿人:夏琳)

 
講題: 「滿洲西征」:朝鮮世子所見清軍入關與北京易主
主講人: 朴敏洙教授(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社會科教育系)
主持人: 陳瑋芬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時間: 2025 年 3 月 26 日(三)上午 10:00 至 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二樓會議室
撰寫人: 夏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

 
朴敏洙教授演講「『滿洲西征』:朝鮮世子所見清軍入關與北京易主」紀要(撰稿人:夏琳)
 

通往北京的滿洲之道

  演講伊始,朴敏洙教授說明,使用「滿洲西征」一詞,是為了將主體框限在成為清朝以前的「滿洲」。因此,不同於多數先行研究者聚焦於中國由明至清的轉變,朴教授更著重於在史事中,征服者觀點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並深入探討「入關」此一關鍵節點。朴教授更試圖透過比較滿州與朝鮮不同視角的文獻,重新梳理滿洲打入山海關之前與其中過程,以及入關對滿洲的意義。

  為理解滿洲入關,朴教授將時間推回努爾哈赤 (1559-1626) 的年代,指出在帝國成立之初,滿洲已然面臨物資與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以《滿文老檔》天聰元年 (1627) 6月23日的記載為例,文中描述饑荒席捲滿洲的慘況,以至於人們需以人肉為食。因此,饑荒推動滿洲對外擴張,滿洲必須年復一年地襲擊明朝邊疆,以確保必需品的供應持續不斷;同時,襲擊富饒的中原也是滿洲致富的機會。然而,滿洲針對明朝邊境的掠奪越成功,明朝邊境的資源也就越加匱乏,導致滿洲每取得一次豐碩戰果,下一次的襲擊範圍就得逐步靠近中原,因而增加了風險。

  進一步探究滿洲襲擊的路線,朴教授點出,所有由皇太極 (1592-1643) 發起的行動皆避開了山海關。襲擊行動聚焦於資源掠奪,而非佔據領土,以求快速返回滿洲根據地──盛京。不過,滿洲執意避開山海關,就得面臨額外的行軍風險,無論是改道蒙古沙漠,或是繞行於長城外,另尋方法突破,皆使滿洲更可能遭受明朝反擊或攔截。

1644 年的滿洲遠征

  1643 年,皇太極於盛京逝世,多爾袞 (1612-1650) 即著手準備襲擊明朝,並於 1644 年開啟新的遠征。由於此次襲擊行動與多爾袞執掌大權的時機點相當接近,成為多爾袞鞏固自身威望的機會。由此在爬梳這個時段的文獻時,需特別辨別過度誇張的文獻和史實。

  朴教授以《清世祖實錄》卷四,順治元年 4 月丙寅的「睿親王奉勅伐明,統滿洲、蒙古兵三之二,以及漢軍恭順等三王續順公兵啓行」,以及《朝鮮仁祖實錄》卷四十五,仁祖 22 年 8 月戊寅的「迎戰之賊,騎兵十萬,步卒二十萬云……胡兵似倍於流賊」數據為例,指出兩項官方文書皆誇大了多爾袞的領兵規模。於是,朴教授參考原始史料、1631 年大陵河之役、1634 年對明遠征,以及 1636 年丙子胡亂的數據,重新估算 1644 年多爾袞的軍隊規模;朴教授認為,軍隊規模不太可能超過 10 萬,甚至落在 4 萬出頭或以下。如此一來,多爾袞的領兵規模與先前的滿洲遠征並無顯著差異。因此,朴教授認為當時的多爾袞並沒有展現出征服明朝的野心與計畫。

針對滿洲遠征的另一種敘事

  不過,倘若多爾袞當時沒有征服明朝的野心,又為何會打入山海關呢?為解答這項疑惑,朴教授強調必須釐清當時滿洲的意圖、目標、行軍路線與途中發生的事件。前人研究此段史事時,大多採用官方紀錄的《清世祖實錄》,然而,此文獻經過重重審查與編修,缺乏行軍與戰鬥細節,又因謹守滿清官方立場,過於正面的描寫滿洲征服明朝的經過。為此,朴教授引入由朝鮮昭顯世子 (1612-1645) 所寫的《瀋陽日記》,透過對比兩種文獻的敘事,還原滿洲入關的史實。

  《瀋陽日記》為世子侍講院編纂的史料,紀錄時間橫跨 1637 年 1 月 30 日至 1644 年 8 月 18 日,起自昭顯世子作為滿洲人質,迄至大清入主中原。日記內容涵蓋昭顯世子作為人質期間的日常活動、天氣紀錄、與滿人的對話以及瀋陽的情況。此一紀錄,也可窺見明朝的崩潰和滿洲作為東亞新勢力崛起的動態。換言之,《瀋陽日記》不僅是昭顯世子的個人觀察,更是對 17 世紀東亞局勢變化的見證。

  值得一提的是, 1644 年滿洲西征時,昭顯世子的駐紮地與多爾袞本營相當接近,使其對滿洲入關一事具有相當獨特的洞察。《瀋陽日記》更是現存唯一記錄滿洲行軍過程的日記。文中詳載每日天氣、行軍起訖地點與距離、戰場情況、沿途城市簡史、糧草補給狀況等細節,為其他滿文檔案所未見。

改道前往山海關的滿洲

  接著,朴教授透過對比《清世祖實錄》和《瀋陽日記》,還原滿洲入關始末。

  在行軍五天之後,洪承疇 (1593-1665) 於 4 月 13 日向多爾袞建議掠奪北京的路線,而此路線與滿洲曾採用的西征路線相同——避開山海關,繞道至華北。即便聽到北京已被李自成 (1606-1645) 攻陷,當時的多爾袞仍不打算攻取山海關。然而,4 月 15 日,多爾袞無預期地收到來自山海關總兵吳三桂 (1612-1678) 的信件,表明希望和多爾袞聯手,將李自成的勢力驅逐出北京。多爾袞起初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其一在於吳三桂並未直接提及投降,其二則是此提案完全不在多爾袞的預想內。最終,多爾袞決定以援助吳三桂為由,行軍至山海關──而《清世祖實錄》的紀錄也反映出,多爾袞自盛京啟程時,並未以山海關為目的。

  而在《瀋陽日記》中,可看出滿洲急遽改變行軍速度的紀錄,如「達夜疾馳,人馬飢渴,黃埃漲天,夜色如漆,人莫開眼,咫尺不辨。至寧遠城下,夜已三更矣。」(《瀋陽日記》卷四,朝鮮仁祖二十二年四月丁丑)當時,李自成率領的大軍即將抵達山海關,多爾袞能否及時抵達成為決定戰局的關鍵。最終,吳三桂的降書與多爾袞果斷下令全軍加速,使滿洲軍得以及時抵達山海關,並聯合吳三桂的軍隊獲得戲劇性地勝利。

  針對山海關之役,朴教授著重比較《清世祖實錄》和《瀋陽日記》對吳三桂之軍隊在此役中的角色。前者僅簡單提及吳三桂軍隊的位置;後者則提及吳三桂的軍隊早在多爾袞軍抵達前,已與李自成軍交戰,並詳細描繪戰況的激烈程度。

滿洲西征

  山海關之役後,多爾袞為追擊李自成軍而一路西進,並在得知李自成燒毀北京後加速行軍,期待仍能最大限度地佔有殘餘的戰利品。針對此事,《清世祖實錄》和《瀋陽日記》保留截然不同的紀錄──前者強調多爾袞之軍隊進入北京時,絲毫不受阻礙,受明朝官員歡迎;後者則描繪從山海關至北京,高速行軍九天內的危險、滿洲的焦慮,以及北京被燒毀後的荒涼景象,如「清人待明行軍。我行人馬,飢餒馳行,已兩晝夜矣。世子隨後即發,而上下飢甚,幾不得行矣。」「灰燼之中,只有武英殿存焉。」(《瀋陽日記》卷四,朝鮮仁祖二十二年五月己丑)朴教授強調,《瀋陽日記》所保留的諸多細節,為滿洲文檔所未見,且這些對北京荒涼破敗景象的記錄,長久以來被多爾袞入主的榮耀敘事所掩蓋。

  綜合討論中,與會學者們積極提問。問題包括《瀋陽日記》內「砲聲隆隆」的描述是否代表滿洲使用新式西方武器?《瀋陽日記》內又有多少被刪修的細節,有沒有另一種朝鮮角度的官方文獻?滿洲實際軍隊規模算法的依據?以及,20 世紀初的東北亞歷史中,各類文獻與史料再發現的意義?朴教授以《瀋陽日記》之史料價值總結上述問題,圓滿結束此次演講。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