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生:明清敘事文學與家庭、社會經濟讀書會」第一次討論會紀要
|
![]() |
在本次讀書會中,首先由莊民敬博士為大家導讀徐瑾《白銀帝國》一書。導讀的內容主要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簡介中國在宋、元、明初時期,失敗的紙鈔試驗,其原因包含過度依賴紙幣解決財政問題、準備金不足與濫發,以及禁止其他貨幣流通以扶持紙幣等等;其次講述明朝政府從「抗拒白銀」到「銀本位」的發展。明初以發行大明寶鈔為主,然而發行不久即迅速貶值,至中後期隨著紙幣萎靡,逐漸以白銀為主,不但官俸折銀發放,在張居正 (1525-1582) 推行的「一條鞭法」之下亦使得稅收走向貨幣稅,白銀使用率大幅提升。第三部分談到了世界白銀流入中國的時間與途徑,隨著地理大發現,16世紀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造成了商品貨幣化。然而,高度依賴進口白銀以保證貨幣供應的隱憂,就是一旦進口白銀中斷,會造成經濟危機。此書正是討論在白銀減少的情況下,所伴隨而來的種種問題,進而動搖國家的政權。最後是中西金融發展的比較。過往學者所討論的中西「大分流」,指的是在 18、19 世紀,西方發展出資本主義、工業化,並帶動經濟發展,使整體國力表現領先於東方。然而,《白銀帝國》一書的作者將中西分流的時間點提前至 13 世紀,以中國紙幣試驗失敗對比西方某些地區的金融革命,並討論中國未發展出西方標準化貴金屬鑄幣、缺乏公債發行與銀行體制種種原因,因而未能通過金融發展帶動經濟與社會的變革。
接續對「大分流」時間點與中國紙幣試驗失敗的討論,巫仁恕教授補充了中國歷來缺乏準備金觀念、銀錢複本位制度所產生的問題,並對於近來研究所提出的白銀危機,導致明朝滅亡的說法提供不同的見解。巫教授認為,從明史研究的角度切入,明末天災人禍,生產力嚴重衰退,或許是明朝滅亡更重要的原因。其他與會學者亦補充,在諸多討論明朝滅亡的相關專著,白銀因素應僅是其中一部分。而關於書中將「大分流」時間點提前的論點,與會學者多予以保留。除了以紙幣試驗失敗作為標誌,無法全面說明中西分流的複雜性之外,將紙幣試驗失敗等同於金融發展的失敗,忽略紙幣試驗的意義,亦可能流於「目的論的史觀」,有「以今律古」的疑慮。
在讀書會後半段,則聚焦於另一篇文本:Shan Kunqin, “Copper Cash in Chinese Short Stories Compiled by Feng Menglong (1574-1646)”,討論多圍繞在小說文本內容如何提供我們理解歷史面向,特別是經濟方面的研究。許暉林教授指出,如此直接將小說材料作為史料解讀的作法,以及其論證方式產生許多問題。除了對於該文本中一些論點的檢討,諸位學者均對此議題提出不同看法。首先,《三言》中雖不乏宋朝或元朝的故事,書中所講的金錢使用情形仍緊繫明代社會狀況。即使如此,小說本身具有虛構性,是否真能作為史料來討論?王鴻泰教授針對這個問題,提出「有意史料」與「無意史料」的概念,並以《三言》篇章作為例證說明。「有意史料」在此指的是真實情況因創作的需求而有所調整,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馮夢龍對杜十娘財富所做之誇飾性描述,以凸顯她優越的經濟狀況。由於需考量文學性帶來的效果,因此運用資料時須更加留意;而「無意史料」則相對無特別的敘事動機,僅是普遍性地描繪出當時的社會狀況,例如一般民眾的交易情形,通常這類資料則較為可信。
巫仁恕教授針對小說與史料之間如何分辨亦提出三個看法。首先,使用小說中不同物價的比較,讀者可以注意「相對價錢」背後的價值意義。其次,物價的高低,基本上與某類社會現象有關聯性,例如物價高時,民間偷竊、搶劫犯罪現象較為頻繁。因此,也能由小說情節反推當時社會的經濟狀況,當小說中的人物犯罪比例高,可能隱含經濟景氣衰頹的隱憂。第三,關於小說研究本身與經濟史的關聯,過去大木康教授與磯部彰教授曾辯論過明清小說的價錢問題,我們現在能見的資料更加齊備,或許能重新思考。
小說除了作為史料,其「故事情節」是否能體現當時的經濟思想呢?首先,王鴻泰教授指出在明代小說中,幾乎所有東西都可以交易,這反映了明代「商品化」的社會風氣。其次,明代在傳統農業社會的保守思想中,混雜了商業化的觀念,二者交錯融合,呈現在小說中即是「守財」與「散財」,「崇奢」與「節儉」的多重辯證。小說中對於資本家與敗家子的描寫、元寶「長腳跑走」的故事情節等等都揭示了錢財「流動頻繁」與「聚散無常」的思想。除了探討明代人對於金錢的態度以外,楊中薇教授以《歧路燈》為例,對經濟議題進行跨域思考。從小說中「敗家子」將錢拿去成立販賣四書五經的書店來看,貨幣的「價格」與儒家的「價值」即產生了聯繫。如此切入,可以同時關照經濟思想與倫理精神,形成對經濟議題更為豐富的探討。綜上所述,小說書寫的「文學性」與「虛構性」往往隱含明朝人的價值觀,因此除了將小說納入史料範疇,我們也可以從小說的書寫策略來深入探討明代人的經濟思想。
本次讀書會藉《白銀帝國》一書的討論,概覽了明代的經濟發展與政策規劃,並從 Shan Kunqin的 “Copper Cash in Chinese Short Stories Compiled by Feng Menglong (1574-1646)” 一文中延伸討論如何透過小說來深入理解當時的經濟思想。小說作為一種娛樂的想像,卻活生生地展演了一般百姓的生活樣貌,並如實地反映了他們的價值觀,開創出有別於官方記載的另類視野,在歷史學難以解釋的問題前,文學反而提供了一條研究的徑路,這或許是小說作為詮釋社會情態的特殊性及其珍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