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惠敏教授演講「從《恰克圖條約》看中俄邊境的管理」紀要
|
|
賴惠敏教授為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專長為清史,研究領域廣泛,涵蓋財政史、法制史、政治史及家族史,出版專書數本、論文數十篇。賴教授2020年出版的《滿大人的荷包:清代喀爾喀蒙古的衙門與商號》,討論清朝如何以有限的經費有效治理喀爾喀蒙古,而商人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23年賴教授出版《乾隆的百寶箱:清宮寶藏與京城時尚》,書中探討俄羅斯進口的毛皮及紡織品對北京時尚的影響。承接這兩本書對於邊疆、中俄貿易等議題的關注,本場演講之主題,為清朝前期中俄邊境的管理方式,以及其中牽涉的法律制度問題。
賴教授首先介紹此一研究主要使用的史料,包括中研院近史所館藏的《恰克圖條約》〈雍正五年與俄羅斯議定十一條設立疆界鄂博案〉。《恰克圖條約》目的在於釐清中俄邊界地圖上未標明的區域,明確邊境界線,補足《尼布楚條約》內容之不足。另一重要史料,係2023年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之《中俄關係歷史檔案文件集》,全集共19卷,內容涵蓋自順治至清末。該檔案主要來自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之滿文《軍機處月摺檔》和《俄羅斯檔》。一檔館滿文部花費22 年時間,將這些滿文檔案翻譯成漢文,又收入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檔案等,裨益中俄關係的研究。
為了有效利用卷帙浩繁的《中俄關係歷史檔案文件集》,賴教授與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郭至汶教授合作,由擅長使用AI工具結合歷史研究的郭教授建置《中俄關係歷史檔案文件集》資料庫,用以輔助資料的擷取與彙整。郭教授也向與會者說明建置資料庫的流程。首先是將檔案集經過光學字元辨識成文字檔,再透過正規表達式(Regular Expression)對文本進行編輯,處理文本錯位、連接斷行的句子,而後再將文字檔轉成一結構化的檔案,例如CSV檔。結構化後的檔案可使用Python的Pandas套件對檔案進行複數個關鍵字的搜尋。使用Pandas對檔案進行搜尋,能精確找到複數個關鍵字所對應的文本內容。除了關鍵字搜尋外,還可透過Open AI的API執行命名實體識別(Named Entity Recognition)的功能,擷取指定文件中的人名、地名等特定名詞。由此,研究者能迅速地掌握檔案中的資訊。郭教授展示如何使用AI工具優化資料庫,這些功能可幫助研究者在史料搜集、判別上有更細緻的掌握。
郭教授介紹完資料庫設置後,賴教授指出,中俄邊界的「卡倫」在邊境管理中有重要作用。雍正五年(1727),清廷設立漠北蒙古卡倫官兵管理邊境貿易,負責稽查盜匪、查拿逃犯等;透過中研院的GIS系統把卡倫的位置標記於地圖上,得以更清楚每個「卡倫」的地理位置,由此做出較精確的討論。關於管理邊境的法律依據則來自〈雍正五年與俄羅斯議定十一條設立疆界鄂博案〉,其中第十一條述及關於中俄邊境地區若遇到逃人、殺人、偷竊的情形,應如何審理的法源依據。除了以條約作為法律依據的運作與實踐外,亦會依照原有的《蒙古律例》處分罪犯。
雍正二年 (1724),清廷已著手與俄羅斯議定交還逃人及勘定喀爾喀邊界事宜,後將結論詳細載入雍正五年的《恰克圖條約》。雙方議定以各自所設之卡倫為界,卡倫駐紮兵丁,並設有章京管理,凡行人往來、通商貿易均須經由卡倫,不得由其他路線通行,若有蒙古逃人被俄羅斯遣回,也在卡倫交換逃人。雍正年間清朝與準噶爾戰爭,許多蒙古人需提供牲畜,因差役負擔繁重導致逃人增加,影響了清朝的軍事資源調度。理藩院向俄方提醒兩國議定之第十一款載明「彼此不相收納逃人,應拿獲遣還」。俄羅斯方亦不收納逃人,若有拿獲則與清方約在卡倫交還逃人。逃人被遣回後,由蒙古地方的盟長、王公等審訊逃犯,為首者從重處分,從犯則依情節輕重酌量處置。
《恰克圖條約》後,清朝為了保障行旅安全,又在《蒙古律例》中增訂29條例,作為搶奪罪行的判刑依據。清準戰爭期間屢有發生盜搶馬畜事件,雍正十年 (1732),清朝向車臣汗徵兵三千名,因士兵缺乏盔甲、馬褂、腰刀等軍需物品,車布登班竹 (?-?) 遂派屬下至京城採買帶回,將送往軍營。途中,領侍衛內大臣豐盛額 (?-?) 奏報,遭成群喀爾喀人搶奪多匹馬畜,追擊後搶匪仍然逃走。匪徒係車臣汗車布登班竹管領之人,他們還搶劫了俄羅斯商人的幾十頭牛、馬。雍正十一年 (1733),蒙古親王敦多布爾濟 (?-1743) 旗下人等,又搶奪俄羅斯牧場牲畜、射殺俄羅斯人。這群人被捕後,根據律法將所有參與者按照罪行輕重判處斬決或鞭責,同時將搶劫者的妻子與家產沒收、分配給部落中其他效力之人,以示懲戒。此案件發生後,清朝方面將俄羅斯失竊之牛馬如數解運至恰克圖,由俄羅斯官員接收;再將搶劫人犯已審結之情形譯成俄羅斯文,咨行俄羅斯薩納特衙門。
除了逃人、搶掠等問題外,中俄邊境亦有走私貿易發生。賴教授過去曾討論乾隆三十一年 (1766) 駐紮恰克圖的協理台吉噶勒桑 (?-?) 在卡倫走私貿易,以及商人徐達龍至卡倫走私貿易之案例。《中俄關係歷史檔案文件集》顯示,,卡倫的走私貿易在雍正朝業已出現,晉商朱成龍案即是一例。雍正十二年 (1734),朱成龍與俄羅斯商人在卡倫貿易遭到查獲,朱成龍等人交由張家口同知審理,偷越卡倫前來貿易的俄羅斯商人則解送俄羅斯卡倫頭目。根據朱成龍的交易貨物清單可見,其攜帶的貨物以布匹為主,在卡倫換取皮毛,符合中俄恰克圖貿易的交易方式。因交易方式為以物易物,從朱成龍等人換得的牲畜數量估算,其可能攜帶超過20萬斤的茶葉與俄方交換馬匹。此案反映出朱成龍繞路前往別處貿易,並與俄羅斯商人進行走私貿易多年,審理後即按《恰克圖條約》之條例將其走私貨品入官。
最後,賴教授說明乾隆時期邊界管理出現的新條例。乾隆三十三年 (1768),庫倫辦事大臣瑚圖靈阿 (1757-1808) 和俄羅斯簽訂恰克圖章程,互換新訂條例。其中修訂了關於雙方邊民竊盜、脫逃、如何獎賞緝盜之人、拿獲盜賊時間、丟失馬畜等事宜之相關條例。透過這些條列,反映中俄間邊境管理的規章制度有不斷調整,以符合邊境的實際情況。《恰克圖條約》簽訂後,清朝在漠北蒙古設置卡倫,由卡倫官兵負責維持邊境穩定;又因許多商人至喀爾喀蒙古貿易,關於商人貿易的規範與限制亦載入條文中,因應局勢修訂條約或律例。如乾隆、嘉慶年間,中俄邊境緝拿的走私貿易改罰牲畜,成為庫倫地方的財政收入之一。
演講結束後,評論人巫仁恕教授表示,邊境管理的課題十分複雜,自《尼布楚條約》至《恰克圖條約》的簽訂,反映著清朝如何處理與他國間的外交互動;有趣的是,參與議定條約者是滿人、俄羅斯人與負責翻譯的西方傳教士。然而受到條約的影響者,大多是在中俄邊境活動的蒙古人、漢人與俄羅斯人。當有司法案件發生時,牽涉其中的人物身分往往十分多元,且邊境管理可運作規範不只有條約,還包含《蒙古律例》等法條。因此,賴教授的研究不只是外交上的條約制定問題,更是清朝的內政治理、邊境治安的維護等問題。如前所述,管理此處可用的規制不只一種,而在各式不同條例中,又可見不同族群對律例制定的影響,實是中俄邊境管理的法制議題中可再深入的部分。
另外,在許多關鍵議題上,如討論中俄邊境中蒙古人的角色、卡倫走私貿易等問題時,應更清晰地解釋歷史事件。這些群體的背景和目的,得以明晰清朝在中俄邊境管理上所面對的情況,使讀者能更瞭解中俄邊境管理上諸多複雜議題之間的關聯。綜合討論時間,張寧教授、吳啟訥教授、孫慧敏教授等與會學者,均就清朝的中俄邊境管理方式,以及如何使用 AI 優化資料庫,再將這些功能運用在歷史研究等問題進行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