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聲教授、趙世瑜教授、劉志偉教授演講「穿越:明清時期南嶺走廊的族群、治亂與帝國邊略」紀要

 
主講人: 陳春聲教授(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
趙世瑜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
劉志偉教授(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
主持人: 王鴻泰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時間: 2013 年 4 月 29 日(一)下午 2:00 至 5: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
撰寫人: 邱鈺珺(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助理)
 
陳春聲教授、趙世瑜教授、劉志偉教授演講「穿越:明清時期南嶺走廊的族群、治亂與帝國邊略」紀要
 

  2013 年 4 月 29 日下午,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與歷史語言研究所邀請劉志偉教授、陳春聲教授及趙世瑜教授,以「穿越:明清時期南嶺走廊的族群、治亂與帝國邊略」為題講演。首先由劉教授介紹南嶺的空間地理概念,再由陳教授和趙教授分別說明南嶺的族群議題和發生的歷史事件。三位教授各以不同角度解讀南嶺,並分享其結合人類學、歷史學,進而運用田野調查和地方文獻,重新詮釋歷史現象之心得。

  劉志偉教授表示,地理概念上,一般以「五嶺」為「南嶺」,其實二者在空間和意涵上還是存在些許差異。地理上所謂的五嶺是指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但歷史上對五嶺的說法並不一致,早期對五嶺的解釋也與現今不同。劉教授引述屈大均在《廣東新語》的總結:「大抵五嶺不一,五嶺之外,其高而橫絶南北者皆五嶺。不可得而名也。」而今日大家所談的五嶺,則是在概念上更廣泛的南嶺。尤其南嶺是幾座南北向並列的山脈總稱,迥異於中國其他山脈多為連成一體的山系。

  在諸多歷史文獻上,都以「天地所以隔內外」來表述南嶺重要的歷史意義,亦即南嶺是中原地區華夏文化與南方蠻夷相隔之處。值得注意的是,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指出,南嶺非區隔的「入嶺之途」通道概念,實際上的南嶺並沒有那麼封閉,它中間仍有許多包含水路交通的要道。劉教授認為「隔」和「通」兩者的概念是一個辯證的存在,應該綜觀而論。此外,南嶺剛好座落在中華帝國和淮南中國海週邊二大文明圈的連結點上,滿佈商路,增加了人們的流動性,在歷史發展上別具影響力。同時,南嶺之內的語言比起沿岸更為一致,尤其是客家語言的統一性,可見語言共通性的存在,亦會依附著地理條件開展出來。

  陳春聲教授接著以十六世紀初南嶺東南方興寧縣的地方志《正德興寧志》來談當地「猺人、蜑人與山賊」的族群問題。此地方志為正德十年至十六年的興寧知縣祝允明所撰著。對當時的地方官而言,徭族的動亂是相當頭痛的問題,若部分族群的身分產生變化,搶奪地方資源的衝突便在所難免。最大的一次徭亂,發生在弘治年間的大望山,起因於屠牛事件。當時由於地方社會變遷,猺人之中有一部分編戶齊民,歸順政府,當這些有戶籍的土豪逼迫其他猺人繳稅,官府為維護他們的權益而逮捕其他猺人時,便產生衝突。像這一類的事情,在當時的南嶺地區發生頻仍。

  明代中後期,興寧地區的族群關係、社會生產結構,乃至民眾生活方式產生了極大變革。該地域的「猺人」、「蜑人」等非漢人族群,以及「山賊」、「流賊」等社會不穩定的力量,經過一連串艱難複雜、充滿爭執與妥協的互動過程,逐漸成為接受朝廷制度和官府管治的「編戶齊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變遷,猺人幾乎消逝,成為土著。嘉靖年間,徭蛋亦漸漸成為齊民。與此同時,地域社會的經濟形態與文化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該地區後來被視為「客家人」最重要的聚居地之一,然而所謂「客家」身分及其認同問題,則是要到「畲人」和「猺人」轉變為「編戶齊民」之後,才有可能產生。

  最後,趙世瑜教授以「明清帝國在南嶺走廊:歷史人類學如何著眼」為題,試圖以朝廷的歷史人類學眼光探討南嶺的族群議題。明朝至清初這段期間,帝國在這一帶設置「南贛巡撫」與「偏沅巡撫」,是一項很重要的政策。對朝廷而言,這個區域相當獨特,有不少山脈貫穿水流,設立行政區並不符合成本效益;但此區又時有動亂,故仍需派人駐守管理。張居正主政時期,曾對這個區域採取諸多舉措,包含萬曆元年對四川南部發動一次大型用兵,惜並未真正中止南嶺的動亂,但在廣東羅旁之役後,明朝在此建立羅定州,降猺變良猺,降浪變撫民。後來南明與清朝多年的對峙,大體就是發生在南嶺走廊,因此南嶺走廊可說是明清鼎革之際的關鍵性地帶。

  另外,趙教授也特別舉出《宜章縣志》此一材料,此縣志按照黄岑水流域、章水流域、武水流域三個流域,以及黄沙堡、笆篱堡、栗源堡三個明朝設立的衛所,將主要大姓分佈地帶作一區分,敏銳地觀察並理解地理空間、人群活動之間的關係。它又將全縣的氏族分三類:祖先曾在此當官的官籍、明初來自江西和福建兩省經商的商籍,以及明初從茶陵衛官兵被調戍守三堡,而後變成土著的軍籍。看似一個平面空間,顯示出來的卻是時間演變的歷程;逐漸成形的大姓,被記載於當地文獻上,若仔細分析背後脈絡,就能慢慢拉出這個地方的歴史線索和時代層次,也可勾勒出其中的關係不單與地方歷史有關,更涉及明至清帝國在擴展推進或改朝換代中的種種舉措。透過分析《宜章縣志》的描述並對照宜章縣地圖後,便能稍微還原真實的歴史過程。

  王鴻泰教授總結,三位演講者從不同角度探討同一區域,趙教授似乎較代表北京官方立場,而劉教授和陳教授則是從地方視野出發。講演內容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包含歴史、地理、語言、族群、聚落形態、空間、人群活動的變化等,其中有諸多議題可提出討論,與會學者提問熱烈,本次演講活動在意猶未盡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