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蘭教授演講「長崎華商泰益號文書研究——以金門地區為例」紀要

 
講題: 長崎華商泰益號文書研究——以金門地區為例
主講人: 朱德蘭教授(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主持人: 林玉茹教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時間: 2021 年 4 月 14 日(四)上午 11:00 至下午 1: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817 室
撰寫人: 郭承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朱德蘭教授演講「長崎華商泰益號文書研究——以金門地區為例」紀要
 

  朱德蘭教授現為中研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朱教授學術專業為海洋史、華僑史、殖民地史,長期浸淫長崎華商政經貿易網絡議題。此次應臺史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之邀,分享她在泰益號文書的研究所得。演講伊始,朱德蘭教授先介紹泰益號的先行研究成果。最早是許紫芬教授的研究,其著作《長崎華商経営の史的研究——近代中国商人の経営と帳簿》於 1995 年在日本京都出版,是改自博士論文的作品。2015 年該書於臺灣出版中文本《近代中國商人的經營與帳簿:長崎華商經營史的研究》。朱教授指出,自己的研究是以商業書信為分析對象,而許教授主要是以泰益號帳簿結構為研究對象。

  在許教授之後,朱教授於 1997 年在東京出版《長崎華商貿易の史的研究》,2016 年於廈門大學另出版《長崎華商:泰昌號、泰益號貿易史 (1862-1940)》一書。朱教授透露《長崎華商泰益號關係商業書簡資料集》70 冊為自己撰寫博士論文之前所編,是最重要的參考材料。

  此後,陸續有廖赤陽《長崎華商と東アジア交易網の形成》(2000)、和田正廣、翁其銀《上海鼎記号と長崎泰益号——近代在日華商の上海交易》(2004)、戴一峰〈環中國海的華商商業網絡:泰益號個案研究 (1901-1939)〉等作品,豐富了泰益號的相關研究。

  接著,朱教授開始介紹泰益號商業書信。泰益號陳家出自金門,故朱教授先介紹金門島史的研究,藉以說明泰益號與金門的關係。

  金門遭遇過許多戰亂,尤其 1958 年 823 砲戰造成的破壞很大,原始資料很難蒐集得到,學者從事金門史的研究,主要是根據地方志、金門華僑發行《顯影》月刊 (1928-1949) 以及海外華僑的訪談紀錄。約自1999 年起,金門公部門開始關心村落發展史,開啟一些地方史研究,參考文獻仍以族譜、人物訪問以及《顯影》月刊的社會觀察與地方志為主。比較特別的是日本在 1937 年控制金門島,做了若干田野調查,所以也有日方出版的調查報告。

  泰益號文書性質分為三部分,其一是「公領域」,公領域指公共關係,包括商務、文教、宗教信仰、祭祀等資料。其二是「私領域」,私領域指鄉親敘事或個人抒情方面的信件。最後為「公私混合」型的書信,內容除了有商業信息外,也有家鄉、親族近況的敘述,金門地區以公私混合型書信占多數。

  朱教授於 2013 年整理了泰益號金門地區 1230 封信件,其中日佔金門時期 (1937-1945) 的信件僅有 43 封,比日據以前的信件少了許多。金門書信寫於 1902 年至 1962 年間,收件者幾乎都是長崎泰益號店主。店主前後有三代,第一代陳瑞椿 (1840-1908),第二代由陳世望 (1869-1940) 接掌,第三代為陳金鐘 (1890-1974)。寫信人的身分包括:泰益號店主、店主家屬、泰益號員工(金門人)、員工的親戚以及金門鄉友,寫信人的姓氏統計有 25 姓,這些人分布於金門本島 17 個村。過往研究著重金門西岸,但金門文書的信息傳遞網大部分為金門東部,正好填補了金門東部研究的不足,藉由這些文書還可以當地居民的視角來了解金門島民的經濟生活。

  此外,書信裡經常提到民間信仰,特別是蘇王爺信仰,因為風害需要捐錢修建廟宇,而祀奉蘇王爺最重要的廟宇是新頭伍德宮。伍德宮乃供奉唐代幫助牧馬侯陳淵開發金門的蘇、邱、梁、秦、蔡五姓王爺,主神為蘇王爺(蘇永盛),其他四姓王爺居次。

  緊接著朱教授將泰益號文書敘事分成三項,依序觀察近代金門島民的經濟生活。第一為地理環境與生活方式。金門土地貧瘠,居民主要依靠捕撈魚類、海菜和栽種甘藷、大麥小麥、落花生,以及由中國或其他地區輸入食物、日用品維生。如 1906 年陳家在新頭建蓋新厝,必須前往對岸廈門、漳州採購建材,反映金門在經濟上對中國的依存度很高。另有大量向長崎泰益號囑買食物、生活用品,以及泰益號店主委託鄉友帶交金錢或物品給其金門家人的書信。

  第二為邊陲地方秩序的失控與維繫。在金門發生戰役和政權轉換之際,如何於失控時維繫正常的社會秩序,朱教授認為文書提供了豐富的資訊,可以深入考察政權、神權、族權、紳權、商權之間的協調與運作情形。

  第三為村落信息網絡與物品交換網絡的建構。金門生產資源匱乏,居民在資源競合的過程中產生衝突。單姓村的勢力比較薄弱,必須與鄰近村莊聯姻,結成小姓聯盟或同姓聯盟,以便壯大彼此的力量與維護利益,金門文書對信息與物資交換網的建構背景也提供了諸多線索。

  由於資源缺乏、生活艱困,金門居民多向海外求職填補家計。如 1937 年金門人口約有六、七萬人,其中僑居日本、南洋者約有四萬,所以僑匯成為島民生活收支獲得平衡的重要來源。泰益號為照顧親屬生活,經常委託同業居間融通生活費與物資,很多生活物品透過商號運送金門,進而形成金融和商品流通網。泰益號鄉親文書也頻頻反映,由於生存環境困難以及災害的循環頻繁,如鼠疫、旱災、風害等,迫使金門人只能向海外尋找活路。

  金門除了上述災害外,泰益號書信裡也敘及海賊、土匪、械鬥等地方治安問題。如 1910 年後浦(金城)被盜賊搶劫三間店鋪。1911年辛亥革命,金門無官府,治安混亂,有海賊來襲。四處盜賊頻生,劫掠日聞。是故近代巨變中的金門,在鄉村治理版圖中,政權、族權、紳權、商權、軍權各有作用,地方權力更迭,此消彼長。

  金門百姓為預防械鬥、海盜土匪入侵,村際之間頗需互助,進而建構了情報傳遞網與物資交換網。泰益號鄉親與員工以村落信息網、物資流通網為基礎,通過海外僑商支援,而連結村落與村落間、金門島內外間的商貿網。還應指出的是,長崎與廈門、金門之間並無商船直航,泰益號必須依靠上海、廈門、臺灣的同業居間代購、代轉貨物及融資,才能滿足金門鄉親與員工親屬的經濟需求。例如,向泰益號進口布匹、綿線、雜貨的九名金門商戶,分布於新頭、英坑、沙美、盤山、料羅、後浦等地。不過,他們的商業活動在日佔金門時期幾乎完全停止。

  日佔時期,金門對外信息受阻,大部分僑匯斷絕,原先依靠僑匯維生的僑眷有的不諳農事,生活頓時陷入困境。故自日軍佔領金門到國共兩黨武力對峙時期,泰益號與鄉親之間的聯繫因金門受到中國大陸封鎖的影響,信息銳減,以至於1902 年至 1965年寄自金門的書信總計 1230 封,其中 1938 年以後只占 43 封,商業活動逐漸告終。

  朱教授總結,這批描述金門島民生活史的文書也進一步佐證了長崎華商泰益號成功致富的要素。除了店主具備商才、金融資本外,金門家鄉的血緣、姻緣、村緣、業緣、神緣等複合關係相互牽引、扶助所建構的潛在網絡,在社會資本方面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演講結束,進入交流時間,曾品滄教授提出幾個問題請教朱教授。一是泰益號與金門九家商號來往,為何在日本佔領金門後中斷來往?二是日佔時期,金門農家會種植鴉片,但種植的植物須送至日本的專賣科製成膏才能吸食,在這過程中金門居民是如何獲得鴉片膏吸食?朱教授指出,泰益號在日本統治時期,不只是和金門而已,與海外其他地方的貿易都有減少。因為戰爭關係,很多船隻被徵調成為戰船,所以運輸力受到很大的限制,貿易量明顯的減少。更何況金門不是航運直航的地方,必須透過其他地方轉口,所以船期與信件的往來很不容易。至於鴉片,從地方志和相關研究中指出,日據時期金門有很多煙館,日本人把加工後的鴉片不只是販賣中國,也回銷金門,所以金門有很多鴉片館。

  與會年輕學者則好奇,在東南亞也都處於受日本殖民的狀態下,殖民政府如何管理來自金門的移民?朱教授指出,金門人移居東南亞後,主要依附原來在東南亞地區的閩南幫,自明清時期閩南人陸陸續續移民東南亞,已經在東南亞建立了閩南人社會。黃富三教授與林玉茹教授也以「共構殖民」呼應東南亞的社會結構狀況,指出當時在很大的程度上,西方與日本殖民政府反而得透過華人網絡關係來治理東南亞的殖民地。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