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亂中的歡聚:馬來亞緊急狀態時期的華人廟宇節俗革變(1948-1960)
|
摘要:
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上半葉,自南中國潮湧至英屬馬來半島(British Malaya)從事錫礦業的華人移民,將華南女神「何仙姑」信仰,帶入近代世界首要產錫重地——霹靂州(Perak)。本次報告以霹靂州近打縣端洛鎮(Tronoh)何仙姑廟年度例行的何仙姑誕儀為切入點,試圖爬梳與說明,相對於20世紀前期已存在如今卻相對靜默的三月誕舊俗,端洛華人每年農曆八月以歡慶何仙姑寶誕之由共聚同樂的演劇打醮盛會,實際上是馬來亞緊急狀態(Malayan Emergency, 1948-1960)後期才開始踐行的「新」傳統,為當地華人面對1950年代英殖民當局圍堵馬共之「畢利斯計畫」(Briggs Plan)所造成的社區散離,以地方廟宇自治組織為中心,重新聚合「闔埠街坊」的文化操作結果。此番操作並非孤例,其與霹靂州其他市鎮華人社區的相似實踐,共同揭示該州華人民眾如何透過地方廟宇節俗的革變,因應馬來亞史上最大規模人口移遷政策的衝擊,藉此重新凝塑與更新社區邊界。
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上半葉,自南中國潮湧至英屬馬來半島(British Malaya)從事錫礦業的華人移民,將華南女神「何仙姑」信仰,帶入近代世界首要產錫重地——霹靂州(Perak)。本次報告以霹靂州近打縣端洛鎮(Tronoh)何仙姑廟年度例行的何仙姑誕儀為切入點,試圖爬梳與說明,相對於20世紀前期已存在如今卻相對靜默的三月誕舊俗,端洛華人每年農曆八月以歡慶何仙姑寶誕之由共聚同樂的演劇打醮盛會,實際上是馬來亞緊急狀態(Malayan Emergency, 1948-1960)後期才開始踐行的「新」傳統,為當地華人面對1950年代英殖民當局圍堵馬共之「畢利斯計畫」(Briggs Plan)所造成的社區散離,以地方廟宇自治組織為中心,重新聚合「闔埠街坊」的文化操作結果。此番操作並非孤例,其與霹靂州其他市鎮華人社區的相似實踐,共同揭示該州華人民眾如何透過地方廟宇節俗的革變,因應馬來亞史上最大規模人口移遷政策的衝擊,藉此重新凝塑與更新社區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