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考據」的研究範例:從古代詩文用典的掌握談起
|
||||||||||||
如非臺師大歷史系碩/博一、二年級學生,敬請填寫表單: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m-Mq27p1bQ5At4DoQCVjBb89X_4XGiFhpd23lpEuaS04UxA/viewform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m-Mq27p1bQ5At4DoQCVjBb89X_4XGiFhpd23lpEuaS04UxA/viewform
講者簡介: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天文物理博士、新竹清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研究領域涉及科學史、中西文明交流史、明清史、術數史、軍事史、紅學、避諱學、數字人文等。2006年以自學成果被選爲中研院人文組院士,曾獲授荷蘭萊頓大學首届胡適漢學訪問講座教授、香港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榮譽教授、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名譽高級研究員。代表專書有《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2005)、《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2014)、《制天命而用:星占、術數與中國古代社會》(2018)、《紅樓夢外》(2020)、《曹雪芹的家族印記》(2022)、《紅夷大炮與明清戰爭》(2022)、《清代避諱研究:e考據的學術實踐》(2024) 、《E考據與文史研究》(2025)。
演講提要:
講者希望透過追索古詩中「蜍志」「呂袋」與「卯君」等僻典或熟典的意涵,與大家分享「e考據」之法是如何融通傳統治學方式與數位研究工具,並歸納出有效且快速的操作程序,以便快速掌握逾50萬條的詞藻典故。此案例提醒我們應努力走出費時耗勁的盲搜,且學習該如何掌握各個資料庫的特質,以增強研究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