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anoa太平洋研究多館齊下研究者交流工作坊
|
講題1
繪製遺產—重新連結英國博物館中的Kanak文物典藏
講者
林皓貞(英國東英吉利大學 Sainsbury Research Unit for the Arts of Africa, Oceania and the Americas 博士研究生)
摘要
英國博物館民族誌典藏研究之重心已從物件來源與形式分析研究轉向對詮釋的重新建構。博物館機構雖未取消以蒐藏者與文物形式分析和定序作為博物館紀錄的建構基礎,如何重組物件的博物館化過程和挖掘物件涵蓋之各種關係形式已成為焦點。本研究關注英國境內博物館來自太平洋島嶼法屬新喀里多尼亞Kanak族群的文物典藏,特別是早期典藏(early collection),如何藉由Kanak知識份子社群以「流落海外」的文物典藏為核心所建構的文化遺產詮釋框架及其在法語區博物館的普查情形,銜接和重組對於英國Kanak文物典藏的理解。相較於蒐藏過程與記錄較系統化且完整的英國前殖民地文物蒐藏,屬於法國殖民地的Kanak族文物抵達英國之過程被視為「漫無目的、不經意」(haphazard)的,除了缺少能見度,亦不易以重新檢視其蒐藏條件與博物館化過程的論述與方法改變詮釋與近用現況。本次報告主要說明1980年代與2024年新喀里多尼亞的衝突事件,探討這些歷史過程與Kanak知識份子社群建構族群知識體系的關聯。
講題2
Mana Taonga:Te Papa Tongarewa博物館的毛利文化自決
講者
杜麗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創新與文化資源博士班)
摘要
紐西蘭Te Papa Tongarewa博物館(下稱Te Papa)依據1992年國會通過的設置法成立,是紐西蘭唯一的國家博物館。該館的典藏政策開宗明義即揭示「Te Papa 致力於成為一座雙元文化博物館,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承諾實踐『珍寶靈力(mana taonga)』概念,並努力將其應用於藏品作業中。」典藏政策宣告該館追溯自其前身1867年成立的殖民地博物館以來超過兩百萬件的收藏,都將採毛利文化概念「珍寶的靈力」或「珍寶賦權」決定如何詮釋藏品。「靈力」和「珍寶」是毛利傳統文化的兩個概念,但將其結合為一個概念,實為Te Papa博物館成立後發明的傳統。
「珍寶靈力」在傳統的語境上,與「土地靈力」的存在悖論。傳統領域擁有者視土地本身及其附屬的有形、無形資產為其靈力的一部分,透過儀式來彰顯其支配土地及其上的各種資源的權威。Te Papa是紐西蘭唯一的國家博物館,若依照傳統毛利文化慣習,其所典藏的珍寶會成為博物館所在地點傳統領域擁有者所有,運作上會產生極大的爭議。因此高舉「珍寶靈力」政策,可以跳脫傳統的束縛,肯認珍寶本身的靈力能與源出部落的後裔重新連結,博物館透過珍寶賦權源出部落文化權,使其擁有詮釋權,藉由珍寶來傳承祖先的故事與智慧。
Te Papa在博物館的實踐上,最能彰顯「珍寶靈力」概念,概括說來,有兩個面向的計畫,一為部落展,二為回歸計畫。本研究企圖藉由案例探討Te Papa如何以「珍寶靈力」此一奠基在毛利傳統文化之上,卻又超越傳統文化的當代新發明,透過博物館實踐來達到泛毛利人文化自決的目標。
備註
無需報名,自由入場
聯絡人
吳明仁,02-2652-3466,anonym0831@gate.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