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之際的戰爭與修辭工作坊」紀要

 
時間: 2015 年 12 月 9 日(三)上午 9:10 至下午 5: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二樓會議室
撰寫人: 邱怡瑄(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元明之際的戰爭與修辭工作坊」紀要
 

  有感於戰爭與文學之間亟待拓展的論述空間,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擬以三年期的「中國文學文化中的武備論述與戰爭書寫:以元明清為中心」計畫,深化此一脈絡豐富而複雜交疊的研究主題。本年度於 2015 年 12 月 9 日,假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舉辦了「元明之際的戰爭與修辭工作坊」。會中,不僅有日本鶴見大學文學部金文京教授、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黃寬重教授兩位重量級學者擔任講座,也邀集眾多學界俊彥,分就明代歷史與文學、通俗類書的圖像與文字、明代軍事史與小說的互涉、日本漢文學的經典人物形象等主題,展開精彩激盪的學術討論。

第一場:主題講座

主持人兼引言人:胡曉真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主講人:金文京教授(日本鶴見大學文學部文學研究科教授)
講 題:元代文學和戰爭的關係——蕭士贇《分類補註李太白詩》與元雜劇為例

  金文京教授素以學養豐贍聞名,此次他以元代重要的李白詩註本——蕭士贇《分類補註李太白詩》,以及元雜劇與詩歌之關係,分別帶出其獨到的觀察。元代以外族姿態入主中原,其科舉停復、種族政策等,無不牽動當時文人的心理及際遇。蕭士贇與父親曾參與抗蒙戰爭,對元政權懷抱複雜的心境。在詮釋蕭註的著作動機時,金教授拈出元代文人逐漸朝向「以文化武,改武戰為文戰」的發展。同時指出,蕭註李詩除了〈自序〉揭示的「杜註多而李註少」外,其背後是否有著鼓勵「色目人」學習中華文化的深層意涵,甚或刻意強調屬於「色目人」的李白猶能有衷愛之心,以及其寓託的言外之意與文化心態,都不妨納入此一歷史脈絡考慮。其次,就「軍隊」、「雜劇」與詩歌的脈絡進行討論,使與會學者亦注意到元代詩文體挪用雜劇唱辭的獨特現象。

  金教授以其淵博學養、紮實的文獻根柢,拋出嶄新的學術視野,引起與會學者熱烈回應。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廖肇亨教授、助研究員劉瓊云教授分就同時代另一重要人物汪元量,以及俗文學、漢人受蒙古文化影響之可能性等議題,就教於金教授。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左東嶺教授則以其專長,與金教授精闢研析此一主題後續該如何深化。文哲所博士後研究人員張俐盈博士和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李瑄副教授,則將討論焦點置於清代對蕭註的接受,如《欽定四庫全書》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蕭氏對李白衷愛之心的詮釋。相關討論十分熱烈,也開展出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問題視野。

第二場

主持人兼引言人:巫仁恕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主講人:左東嶺教授(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講 題:〈方國珍神道碑銘〉的敘事策略與宋濂明初的文章觀
主講人:劉瓊云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講 題:教化與暴力——元明通俗類書作為圖像化的戰爭修辭

  第二場講座中,左東嶺教授首先以宋濂書寫〈方國珍神道碑銘〉的文章觀念與其書寫策略,回應「戰爭與修辭」的命題。他指出,隨著元、明之際的激烈戰爭到明代定鼎後相對平穩的世局,方國珍形象及歷史定位存在明顯的轉變痕跡。宋濂銜命作〈方國珍神道碑銘〉,乃是配合朝廷易代之際複雜而微妙的政治需求;他的舉措,體現了明初的實用文學觀,也帶出自古以來,文學與政治之間永遠微妙拔河的互動關係。劉瓊云教授則以明代的通俗類書《日記故事》為考察對象,嘗試檢視其如何通過「君臣類」故事,展現出教化與暴力、忠德與戰爭的雙重張力。

  關於左教授對方國珍的討論,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巫仁恕教授提醒與會學者,不妨關心明初割據群雄如張士誠等人,其民間形象與官方形象的落差。與會的博士生陳明緻女士也針對神道碑銘的書寫特色,提出碑銘文體特質影響書寫的問題。劉瓊云教授對文本的精闢解析,也引發學者對這些通俗類書、蒙學教育之預設「讀者」及其所屬社會階層的關注興趣。

第三場

主持人兼引言人:廖肇亨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主講人:周維強(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典藏科副研究員)
講 題:明代的草澤軍事科技與明清小說的軍事想像
主講人:劉家幸(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講 題:日本漢文作品中的楠木正成英雄形象

  第三場會議的兩位主講者,都是年輕優異而有獨到視野的青年學者。服務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的周維強副研究員,是明代火器史、軍事史專家,他結合文獻與科技史的知識,提供觀想明代草澤軍事文獻的嶄新方向。明代因有向草澤徵求軍事人才的風氣,因此民間兵書出版極盛。在他精彩而緊湊的講演裡,與會學者認識了明代的戰車圖像,更能由此思考其與小說書寫的關係。

  專長是日本漢文文言小說的劉家幸博士,則以日本文化中忠勇抗暴、智勇雙全的傳奇武將楠木正成作為考察對象,對包括《太平記》等日本漢文小說的武將形象刻畫娓娓道來,據以認識此一經典形象如何銘刻於日本文化。與會學者對武器史與小說中武備記載的紀實性與虛構性、楠木正成英雄形象的刻畫來源等,俱有豐富之討論。

第四場:主題講座

主持人兼引言人: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主講人:黃寬重教授(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講座教授)
講 題:美麗與哀愁:南宋的圖存焦慮與文化張力

  壓軸的主題演講,由長期關注南宋史研究的黃寬重教授主講。黃教授指出,南宋以積弱之姿維持長期之局,其政治體系的運作機制,乃至於豐富多元的文化面貌,都深具研究潛質。在鐵騎下圖存的南宋政權,其和/戰之間的文化意義,頗有值得借鑒反省之處。而南宋士人博雅且精通藝文、雜學的多元風采,亦值得學界重視。黃教授並引用他的啟蒙老師孫克寬先生的言談,提醒歷史的書寫與研究應兼顧多元性——不只要認識如文天祥那種壯烈犧牲者的聲音,也應呈顯易代之際「投降者」與「退守山林,重新為文化延續紮根者」等不同出處選擇的人物。黃教授的演講,引發金文京教授的響應,金教授進一步指出,「山人」不只在中國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日、韓也有相應的脈絡;這些東亞文化中彼此輝映的平行現象,值得學界重視。

  在最後的閉幕座談中,主持人廖肇亨教授肯定此次工作坊的成果。尤其學術界新秀輩出,不囿限於傳統國族的學術視野,已開始採用跨學科、跨文化的研究方法。此間世代傳承的意義與多元開放的價值,都更能彰顯此議題的學術重要性。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