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 (2014-2015)

photo
林月惠 Yue-hui Lin
現職: 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1995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1988年)
經歷: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2009年10月迄今)
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訪問學者(2009年10月-2010年6月)
法國里昂人文科學高師(Ecole nomale suprleur Lettres et Sciences humaiens)東亞學院(Institut D’Asie Orientale)訪問學者(2008年9月)
韓國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訪問學者(2007年11月)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哲學思想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6年3月-11月)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2002年9月-2009年9月)
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2年8月-2003年7月)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助研究員(1998年8月-2002年9月)
國立空中大學兼任副教授(1997年-1998年)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副教授(1995年8月-1998年7月)
國立空中大學兼任講師(1992年-1993年)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講師(1989年8月-1995年7月)
臺北縣中和市興南國小教師(1982年8月-1985年7月)
信箱: linyh@gate.sinica.edu.tw
   

我的研究工作始於宋明理學研究,近年來開始拓展到韓國儒學研究。事實上,我對宋明理 XE "理" 學的研究,集中於明代理學,始於陽明學,繼之以陽明後學;進入中國文哲研究所後,再以劉蕺山 XE "劉蕺山(宗周)" 思想為研究重點。陽明學、陽明後學、劉蕺山思想三者是我研究宋明理學的三部曲,其間有歷史與義理 XE "義理" 的相承關係,反映出明代儒學發展與轉變的主要脈絡。
繼這三部曲之後,我不得不面對明代朱子 XE "朱子(熹;晦菴;晦庵;晦翁)" 學巨擘羅整菴的 XE "羅整菴(欽順)" 思想,由此便轉入了中、韓儒學的比較研究。我對中、韓儒學的研究,主要從明代理學(主要是朱子學,間亦涉及陽明學)與朝鮮時代性理學的對比研究切入。明代中、晚期思想以陽明學為主,朱子學式微;反之,朝鮮時代的性理學奉朱子為圭臬,陽明學無法伸展。換言之,朱子學在明代與朝鮮時代,互有消長,形成有趣的跨文化對比現象,其中的緣由值得探究。
此外,朱子學在向韓國、日本傳播的過程中,羅整菴的思想產生了積極的觸媒作用,故在朝鮮時代所受到的重視,遠甚於中國本土,也影響了日本德川時代的朱子學。我從事於「羅整菴與朝鮮性理學」的研究,除了可以彌補中文學界在羅整菴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外,還可以與目前中文學界的韓國儒學研究有所區隔。再者,對比於韓國學者的研究主要聚焦於朱子學,我還可以參照陽明學、陽明後學,乃至劉蕺山思想,以深化朝鮮性理學的研究。因此,從「宋明理學」到「中、韓儒學」的研究轉向,是我的問題意識之自然發展。
回顧我二十多年來的學思歷程,原是從浸潤理學家的生命 XE "命" 與學問起步,這樣的興發與感悟常是研究動力與樂趣之所在。然而,學術生命不只要「興於詩」,還要「立於禮 XE "禮" 」,生命的暢通也當包含觀念 XE "念" 的釐清與義理 XE "義理" 的講明。固然有真性情與真穎悟者可以為學,但學究式的耕耘卻是不可或缺的基礎;這是「蹲馬步」的基本工夫,必須耐得煩瑣,紮實去做。如何在貼近理學家具體的生命歷程時,又能相應地以現代的學術語言來表述其思想的意義結構,並針對當代的重要議題展開哲學提問,這是我所面臨的課題。
我希望在東亞儒學研究方面一步步地深耕易耨。對我而言,這是「困而知之」的歷程,點滴在心,得失自知。學術研究不論作為一種志業還是生活方式,都不是一條簡單的路,而是一條精神跋涉之路,也是一條身心修煉之路。在每一段腳程中,既要曲徑通幽,也要放眼高曠。若能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遠路何須愁日暮?